排名真的是唯一评判标准吗?

一个英国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单中,附了如下的的文章:

你这次小学毕业考的成绩已经附在这封信里了。对你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我们觉得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这些考试成绩其实并不能反应你是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出这些考试题的叔叔阿姨们并不像你在学校的老师一样了解你们每一个人,更不会像你们爸爸妈妈一样了解你。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当中有些人才小学就已经会说两种语言。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已经能熟练演奏音乐,能唱歌,会跳舞。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能给你的小伙伴带来笑声,你是一个值得小伙伴信赖的人。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也许能写诗或者写歌,甚至你球也踢得很好。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在家能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周到。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去过多少美妙的地方,能说出多少美妙的故事和经历。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是一个善良、有思想、可信赖的人。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每一天都在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你的分数只能告诉大家你的一面,但是它不能代表你的每一面。

所以,分数只是分数,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分数而自豪,但是请永远记住,人可以有很多种伟大的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记:分数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孩子成长的途中,受到了太多的排名肯定、排名限制,很多人只看到其对孩子自信心和自我判断的误导,却鲜有人注意到,其实这更是潜移默化地在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判断能力。

因为唯分数论是一种懒政,它让老师不用花心思去了解这个学生,让家长不用细心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缺点,让孩子自己也不用认真去剖析自己的强弱项。大家一窝蜂热热闹闹地只要做一件事就可以了:看榜。可是,谁又关心,第一名的孩子内心有多少不安,第十一名的孩子又隐藏了多少嫉妒,第二十名的孩子又是如何颐指气使地对待第二十一名的孩子…同样也没有人关心最后一名的孩子是多么地活泼开朗,没有人关心倒数第二名的孩子又是多么乐于助人善良天真…当我们只关心分数时,没有人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人想去探索一下孩子内心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雨绵绵。家长只要分数,老师只要排名。可怜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种极端的评价体系下长大,为人父母时也并不能从中跳跃出来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人是多么难以超越自己的成长环境,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她的咆哮、他的懦弱、她的温婉、他的儒雅,无一不是他们成长的最好佐证。

所以,我们不要惊讶于孩子们的断然论断:A就是比B好,买东西就是要买最贵的,坐车就是要坐最好的。在这里,学生一样的,虽然她不喜欢父母和老师唯分数论评价他们,可是她却又是一样唯排名论在评价世间万物。

她懒得去研究,A比B好可能仅是名声;她也懒得去衡量贵的东西是不是品牌营销占了绝大部分成本;她更不会去思考买什么车要看自己是户外还是日用。这唯一的标准给了她许许多多偷懒的借口,让她可以一眼便把世间所有事物分为三六九等,一如当年学校的排名一样。

而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孩子,除了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外,还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做出某个判断前,能够认真思考其背后的合理性,能够除了听起来理直气壮外,能够真正地配得上自己的斩钉截铁。只有这样,步入社会,我们才能够不为流言蜚语所困,不为世事纷扰而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