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坐在台上对着底下的人破口大骂,原因是他刚刚在上头受了气;一个人回到家,对着家人大发雷霆,他是刚刚坐在底下的人;小孩子不懂其中的缘故,只是本能地哇哇大哭。
小学时就学过,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充满各种特征各异的气体,比如懒惰的氮气、活泼的氧气、可用于制冷的二氧化碳,等等。事实上,在人类生活中,值得研究的还有窝囊气,它经常兴妖作祟,但还是有规律可循——
它总是从上往下流动,从被赋能的强者流向弱者,从弱者流向更弱者,从社会流向家庭,直至无处可流。
如果你俯瞰,就会看到一张张讨好的脸,唯唯诺诺、道貌岸然。
一个在外面被人人称赞的“大好人”,也许是家庭灾难的制造者,是十足的窝里横,而窝囊气的最后承受者,正是自己家中需要关爱的老弱妇孺。
一男人家里穷困潦倒,老大不小了仍是孤身一人,后经人介绍同一外乡因病智力受损女人结了婚,生了两儿两女,全都智力正常。就是这个给家里带来生机的女人,却遭受着非人的磨难——每顿饭做好要第一时间递到男人手上;洗衣服要先洗男人的,再洗自己的;可口的食物也要男人优先……她处处把男人放在第一位,当然,并非她心甘情愿。
而这个男人是怎么做的呢,把家里的熟食藏起来,即使放坏了也不给女人吃;对女人呼来喝去,动辄拳脚相向;男人经常吃完饭嘴巴一抹就开始念叨说是女人拖累了这个家,不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的种种行为致使女人连走路都蹑手蹑脚,完全没有作为人的尊严。但家里的财物被同村人抢了,这个男人却不敢追究,说不定还因此责怪女人。
如果女人智力正常,会反抗,或者女人的娘家会替她撑腰,绝不是这般境遇。
人们一向喜欢捏软柿子,没人会傻乎乎去硬碰硬,拳头总是挥向弱者、更弱者,无需任何理由,这就是人性。
写到这里十分难受,如果你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或者不幸是个傻子、疯子、病人,而又不幸你的家人不爱你,张嘴就能怪你,扬手就能打你,忽视你又控制你,天天年年,那该多么绝望。
这就是家庭暴力行为,社会倡导要勇敢求助,但一个被家人打骂闭嘴的人,还能张开嘴求助吗?再者,求助过后呢?撤销家人的监护资格吗?如果他们能独立生活,怕早就自己跑了。又倚靠别人生活?算了,这可能是个死循环。所以伤害行为最终隐没在家庭中,所以不幸的儿童、女人、老者被虐待致死才会被发现。
家庭中最常见的伤害行为之一是冷暴力,也是很多婚姻关系终结的缘故。他们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你要被气死了,他还若无其事,这种"不回应"的冷暴力手段,心理学家墨菲称之为"对家人最隐蔽的伤害",它像一把把锋利的刀,直插人心,让人绝望又无能为力。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在家庭里,不是只有肢体上的暴力才伤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会掐灭家人之间所有的亲密与温情,让家庭充满不幸。而比单次伤害行为更可怕的是,这种冷漠和伤害会在家庭系统中不断被合理化、正常化,成为家庭成员默认的生活方式,最终隐没、传承。
而他们的冷漠往往是对着他们以为可以拿捏的另一半。我在想他们在外面是怎样的人?大概是讲义气、热心肠的某某某,绝不会是耳聋眼瞎的精神残疾人某某某。突然就理解为何经典的爱情故事不是生理就是死别,久处不厌的关键就在于要克服人性的弱点,难呐。
写这些不是指望感动“窝里横们”改过自新,也不是指望“精神残疾患者”突然康复,而是希望那些感受过爱的人传递爱,意识到伤害的人不去伤害。
值得庆幸的是,当年轻人开始理性看待婚姻和生育问题时,隐没在家庭中的伤害行为其实已经在慢慢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