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活一世,为何而活?
能相伴一生之人,是自己;能分享一切喜怒哀乐之人,是自己;能真正感同身受之人,是自己。
在一段感情里,若甘愿无条件地付出,定是将这段感情视若珍宝;在一件事情上,若无法抑制地义愤填膺,定是被这件事情触动了心里的那根弦;在一个常态中,若出现了变故,定是某个被珍爱的人事物受到了伤害。
还记得,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典故:
那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一天,在上课时,教室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和那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闻言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此时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学医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于此,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是的,鲁迅先生非常值得我们钦佩、敬重,他把我们祖国的尊严视若珍宝,所以当日本学生出言不逊的时候,才会那样义愤填膺。这时候,必须做点什么,才能持平心中的那把称,回到“常态”。
于爱憎分明的人来说,其实并不是不可原谅,只是你的态度决定我的态度,我的态度决定我的行为举止。
珍视你,会对你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听见一星半点有关于你,便得至少涉足一二方可,极易护短;憎厌你,会视你若旁骛、不加修饰,听见一星半点有关于你,便恨不得立马耳聋眼瞎,永无交集。
当然,若珍视你,你却负我,那么道不道歉是你的事,原不原谅是我的事,反之亦然。
偏偏,就有那么一些旁人不住地妄加菲薄:
A:这人怎么这么小气,一点点小事记恨那么久
B:幼稚,老大不小了,还这么闹腾着,没意思
C:毕竟曾经那么好,算了吧,不要生气了
D:这么点事,睁只眼闭只眼不就好了,和气生财
E:这人怎么这么凶,以后说话做事咱得注意点了
FGHI……:……&*@~#=%﹉,**@&%、……
平心而论吧,本就是视若珍宝之物被伤害了,本能地为自己所珍视之物抱不平,却得不到该有的歉意与赔偿,反而因此加受一些冷嘲热讽,被二次甚至多次伤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秘密,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珍宝,或大或小,或平平无奇或重于泰山,千姿百态间, 旁人或无法理解、接受,但无疑于当事人来说举足轻重。
于爱憎分明之人,珍视之物 正如人们脑海中的牛鬼蛇神、封建迷信等,你可以不信、不爱、不感冒,但绝不可对ta不敬。
若你无意侵犯,请认真道歉,你尊重我的底线,我也不会耿耿于怀你的无心之举。
自幼受教,做错事了,就该道歉,一为尊重,二为心安。若是随旁人所说,因我态度冷冽,由此生怕不敢道歉,必是借口逃脱个人罪过,否则敢问,你错了给我道歉,到底是为心安?还是逼我就范?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爱憎分明之人,其实很脆弱,你的一言一行都能在ta心里激起或大或小的浪花。
爱憎分明之人,ta也很坚强,在ta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中立的选项,只要确定立场,便能一站到底。
爱憎分明之人,同样可以谈笑风生、大大咧咧,只是能谈得来的,必定都是ta喜欢的人。
爱憎分明之人,听说很极端、很武断,大喜大悲、说一不二,仿佛在ta们的世界里,就没有优柔寡断。
说到底,爱憎分明之人,其实很敏感、重感情,那些优柔寡断只不过是被放到心里那个无人察觉的垃圾桶里了,人生太短,ta太清楚,该断不断必受其乱的道理。
此后,若是遇到爱憎分明之人,请尽量温柔以待一些吧。
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
——续范亭《延安五老》诗
文末福利,再分享一个小故事吧~
大伙儿还记得那位爱憎分明包青天吗?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等待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包拯命令:衙门办公的日子,大门都开着,要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上公堂,当面向他诉说是非曲直,当堂论断。从此以后,穷苦百姓告状有门了,不再无处申冤发愁了。百姓对包拯都十分信任,愿意找他断案。
包拯断案公道,为很多人申了冤。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包青天”的说法也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
那么,爱憎分明到底有没有错呢?
ps.欢迎大家给我批判,必虚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