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请你醒:有些关系,散了就散了吧

深夜刷到大学室友的朋友圈,他晒出和妻儿的旅行照,配文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

我盯着照片里那个曾经在宿舍通宵打游戏、毕业时抱着我哭的男孩,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整整三年没说过话了。

人到中年才懂,成年人的社交圈就像秋天的梧桐叶——风一吹,便簌簌落了一地。

曾经以为能处一辈子的人,不知何时就散在了人海;

曾经以为会永远热络的关系,最后只剩朋友圈里偶尔的点赞之交。

但最近读《百年孤独》,突然释然了: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

中年人的通透,或许就是学会接受:有些关系,散了就散了吧,不必追,也无需留。

01 缘分到了尽头,强求不如体面

上周参加初中同学会,我特意提前半小时到。

坐在预订好的包厢里,看着陆续进来的人,心里直犯嘀咕——除了当年的班长,其他人的脸都有些模糊了。

正纠结着,门被砰地推开。是阿杰,当年全班最野的体育委员,现在啤酒肚挺得老高,脖子上挂着金链子。

他大剌剌坐我旁边,拍着我肩膀喊:哎呦这不是老同桌嘛!我刚要寒暄,他却掏出手机晃了晃:兄弟,加个微信呗?回头咱组个局。

我手忙脚乱扫码,他却早把注意力转到了邻座的班长身上,当年他追了三年的班长,现在嫁了个医生,说话都带着温柔的尾音。

阿杰凑过去套近乎:嫂子今天真好看,当年我就觉得。

班长礼貌地笑了笑:谢谢,我现在更关注孩子的学习。

阿杰的话卡在喉咙里,讪讪坐回座位。整个饭局,他像只没头苍蝇,一会儿给这个敬酒,一会儿找那个碰杯,可没人接他的话茬。

散场时,他拽住我胳膊:有空常联系啊!我看着他身后空荡的街道,突然想起初三那年。

我和他挤在教室后排抄作业,他拍着我后背说:等咱老了,要一起蹲在胡同口晒暖。

可如今,我们连彼此的孩子叫什么都不知道。

心理学上有个社交断层期”理论:人每七年,社交圈就会彻底洗牌一次。

学生时代的玩伴、职场初期的同事、甚至曾经无话不谈的恋人,都会随着生活的转向,慢慢退出彼此的人生。

缘分这东西,就像握在手里的沙。你越用力攥,它漏得越快;摊开手,反而能留下一片温柔的余温。

那些说不出口的好久不见,那些刻意回避的最近怎样,不如就让它停在“当时只道是寻常。

02 三观不合的人,走再近也是消耗

前几天,部门新来了个实习生小周。午休时他凑过来搭话:哥,你周末一般怎么过?我随口说:带娃去图书馆,或者在家研究新菜谱。

他眼睛一亮:那正好!我周末约了剧本杀,你要不要来?我们组了个硬核推理局,特别烧脑!我摇头:我对推理不太……

哎呀试试嘛!他打断我,上次我们玩《年轮》,我直接盘出了凶手的时间线,超有成就感!

我笑了笑没接话,他又自顾自说了半小时,从剧本杀聊到密室逃脱,再到最近爆火的桌游店。

后来我才知道,小周是Z世代社交达人,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兴趣群,每周要赶三场局。

可他的热情,在我这儿像撞在棉花上,我更在意孩子作业有没有写完,更想知道超市的排骨降价没,更想窝在沙发里看部老电影。

上周五下班,他发消息:哥,今晚部门聚餐你别去了,我们去KTV吧?我订了包厢!

我盯着屏幕上的消息,突然想起刚入职时的自己。

那时候我也爱热闹,觉得朋友多了路好走,可后来才明白:有些热闹,本就不属于你。

作家廖一梅说:人这一生,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理解。

你喜欢攒钱买房,他热衷超前消费;你看重家庭团聚,他追求诗和远方;

你觉得差不多就行,他非要争个对错,这些观念的鸿沟,不是靠几顿饭、几次聚会就能填平的。

中年人的社交,早过了“凑人数”的阶段,与其在无效社交里消耗精力,不如把时间留给能聊到一起的人。

毕竟,能让你卸下防备的人,比让你“看起来很受欢迎”的人,珍贵一万倍。

03 人生轨迹不同,各自安好就是结局

上个月路过小学门口的文具店,突然想起阿玲。

当年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同桌,她帮我藏过不及格的试卷,我替她挨过老师的粉笔头。

后来她随父母搬去了深圳,我们断了联系。

前几天刷到她的抖音,视频里是个穿职业装的女人,站在落地窗前说:感谢十年前的自己,选择来深圳。

”评论区有人问:你现在还和以前的朋友联系吗?

她笑着摇头:以前总想着‘永远,现在才懂,能陪你走一段,就已经很好了。

突然想起老家邻居张叔。他和我爸是三十年的老工友,当年一起在工厂搬砖,一起下岗摆摊,连过年吃的饺子馅都调得一个味儿。

后来张叔的儿子出国留学,他跟着去了国外;我爸则守着老家的房子,每天种种菜、遛遛鸟。

去年春节,张叔回来办手续。我爸特意买了两条好烟去拜访,两人在楼下站了十分钟,说了不到二十句话。

张叔说:国外那地儿,冬天冷得能把人冻透。我爸应:咱这儿冬天倒是不冷,就是雾霾大。

那天晚上,我爸坐在沙发上叹气:以前总觉得,两个人处一辈子是应该的。

现在才明白,人跟人啊,就像两辆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

能在某个站台一起坐会儿,就已经是缘分了。

《山河故人》里有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学生时代的一起上下课,职场初期的互相扶持,中年时的偶尔问候,这些片段拼起来,就是一段完整的关系。

至于能不能走到最后,其实没那么重要。

04 功利性的关系,散了反而是解脱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一沓名片。最上面那张是十年前的,印着XX公司总经理助理 李总。

那时候我刚入行,跟着领导跑业务,李总对我特别照顾:请我吃高档餐厅,送我名牌包包,还说以后咱就是兄弟。

可当我跳槽到竞品公司后,他的消息突然就断了。

生日时我发了条祝福微信,石沉大海;有次路过他公司,想进去打个招呼,却被前台拦在门外:李总说您不是我们客户。

后来听同行说起,李总当年拉我入行,是看中我能说会道,想让我帮他收集行业信息。等我真的“成长”了,反而成了他的威胁。

想起《增广贤文》里的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

以势相交,势败则倾。那些一开始就带着目的接近你的人,从来都不是真心想和你做朋友。

他送你礼物时有多热情,疏远时就有多冷漠;他喊你兄弟时有多亲热,需要帮忙时就有多敷衍。

人到中年,早看透了这些套路。与其在酒桌上称兄道弟,不如和家人吃顿热乎饭;

与其在酒肉朋友堆里找存在感,不如在深夜加班时给自己泡杯热咖啡。

作家毕淑敏说: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唯命是从;

和我们的子女保持距离,关爱而不包办。和我们的朋友唇齿相依,真诚而不违心。其实对所有关系都适用。

中年人的社交圈,不需要维持,只需要筛选。

筛掉那些消耗你的,留下那些滋养你的;告别那些走散的,珍惜那些留下的。

就像小区里那棵老银杏,每年秋天都会落下满地黄叶,可第二年春天,它依然会抽出新芽。

有些关系散了,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都需要,走向更适合自己的人生。

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同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