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书评:一个人不是他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而是他必须是那样的人。

(此书评没有相关内容剧透)

    标题引自原文,我觉得算是书中的主旨。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遵循自己内心活着。当然我也知道,这其实有些不切实际,有些过于理想化。看罢全书后,我激动的一夜难眠,但同时我也相信,很多人看完后便会不以为然的束之高阁。正如很多人认为庄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思想言论是消极避世,很多人诟病鲁迅面对善良的正房妻子却直到她离世都不肯与其同房,不理解他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世人眼里,或多或少,这些人都被打上离经叛道自命清高的标签。殊不知,在这些极端分子的心里,世人循规蹈矩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违背人性呢?我想,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如文中另一句话所言,“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那就是一种美,哪怕是孤独的。

        尽管书中描写的是这样荒诞不经的人,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却将人物表现的真实感人(所谓现实主义文学是指侧重如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楼梦、鲁迅短篇小说里都有类似的描写,但我觉得毛姆的现实主义更具个人特色。他不仅细腻的表现人性矛盾,对于叙述的事件也是小心求证,力求客观真实,没有轻易论断某个人物,也没有利用想象力为事实添枝加叶。读他的书,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是与读者站在同一角度的,他带着我们一步一步去揭开事实的面纱,将人物一层一层的原型剖落,然后和读者一起去思考感悟。这种高超的写作手法与传统讴歌颂扬的传记相比较下真是别具一格。当然严格来说此书也不能算传记,虽说书中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保罗·高更,但我觉得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哲学,因为其他一些小人物也拥有和主人公相同的精神。

        说到写作手法,毛姆的另一种特色就是夹叙夹议了。坦白说,我是第一次接触毛姆。之前阅读的书籍虽说也有类似的手法,但都没有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运用的这般炉火纯青。他不是教科书般干涩的传教,而是仿佛在行云流水无意间便能触人心弦,引人深思。看他这种手法,就好像看着卖油翁将油一滴不沾的从铜钱口里倒入一样,令人折服。这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也需要大量的写作经验积累。

    最后,就用原文中个人很喜欢的一段浪漫的话作为结尾吧~

      “我有种看法,一些人出生在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地方。偶然的事件把他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但是他们对于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家园总有一种思乡之情。对于出生地而言,他们反而成了陌生人,从孩童时期他们就熟知的铺满落叶的小巷,或者他们曾经玩耍过的熙熙攘攘的街道,对他们来说,都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罢了。在他们的亲友中度过了整个人生,却还形单影只,在他们熟悉的场景中仍感到孤独落寞。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使得人们满世界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这种永恒的东西成为他们的依附之所。说不定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现象驱策着浮萍般的漫游者重回故地,这块土地是他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一片混沌中离开的。有时一个人碰巧来到一个冥冥之中他感到是自己所属的地方,这儿是他寻找的家园,他在前所未见的场景中驻扎下去,在他从未见过的人当中安顿下来,好像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跟这些人很熟悉。最后,就是在这儿,他找到了安息之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