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回老家探亲,只有妈妈在家,爸爸有些事情去了他自己更老的家。所以,没见着。
半年多没见,妈妈格外激动,忙里忙外地准备晚餐。有一瞬间,我习惯性的想打断她,然后让她坐好了我来照顾她。但很快我就换了一种想法,安心的满足的看着她忙碌着,偶尔在旁边打打下手。
或许,妈妈对儿女的照顾之心,不会因为年龄和距离而减少半分。我的推让,反而增加了彼此的生分。
允许她照顾我,似乎比让她坐着我来照顾她,更让她开心。
妈妈的爱,是本能。那一刻,这种本能的滋养,照亮了她的整个脸庞。
从老家回来后第二天,爸爸给我打了电话,问我为什么不回老家?我解释说已经回去过了,但是家里有事情又回来了。
电话那头的爸爸,一直反复问我怎么不回家,放暑假了,带孩子回家住住。我只好又大声的解释了一遍。
那边仿佛装了复读机,重新提问。连续这样对话了几个来回。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听妈妈说过,爸爸耳朵不好使了。然后我就放弃了解释,开始顺着他的话题往下说。
这样,父女之间的对话才有了新的内容。后面没有再出现爸爸耳朵背的情况了,我们俩的交流非常顺畅。
一直到最后,爸爸又提起回老家的事情,这个时候我又笑着解释了一遍,他才听懂了,然后慢吞吞地告诉我,他知道我回过老家了,他是想问,我可不可以带着孩子回到老家长期生活。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爸爸是真的老了,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前那么清晰了。
我心中略过一丝难过。
是不是父母的变老,都是从这一个个小的细节中开始慢慢体现出来的?
是不是,儿女的成长也是从发现父母老了开始的?
而儿女的成熟是不是从心底接受这个事实,而且愿意陪着他们慢慢聊天开始的?
最后,爸爸告诉我,他在老家帮我三叔的忙,做一些事情。那个语气,像极了小时候那个想获得父母认同的我。于是,我很开心地跟他说:“不错,不错!挺好,挺好!你照顾好自己就好。”父女俩的谈话在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一厢情愿地让他在家好好呆着。因为那个结果很可能就是,他既不会听我的,而且会很不开心,最后父女俩不欢而散。
在儿女面前,爸爸,永远是那个强大的爸爸,即使做不了大事了,还是能够在任何地方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想起前几天在老家的时候,老妈抽空让我教她怎么用打车软件叫出租车。
事实上,当初因为买智能手机这个事情,我弟弟跟我吵了好几次。他觉得看手机伤身体,老人家应该用老人机,然后多出去户外活动。
弟弟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态度和语气,让妈妈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很渺小。所以,老妈一直不敢跟他提要求,闷闷地很不开心。
考虑到妈妈帮他们带孩子,身体不太好,经常不怎么出门,与外界的交流也少了很多。有时候家里的一些烦心事,她无处诉说,反而心情不好。
所以,我还是选在一个母亲节的时候,给她买了智能手机。
而后面,并没有像我弟弟担心的那样,妈妈沉迷于手机,反而是当她能够像年轻人一样,用手机跟这个世界连接时,她的心情开朗了很多。
我们天天让她注意身体,她听不进去,看到手机上有医生说看手机时间长了不好,倒是一下子就铭记在心了。
她好像一下子又成为了那个比我们懂得多的妈妈了,时不时的微信发过来一些提醒我注意身体的小视频。
一辈子要强的妈妈,只要跟得上时代,就会容光焕发。
老年人,身体的衰老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但精神上的衰老才是最可怕的。
他们害怕自己不再年轻,不再有用,跟不上时代。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不到肯定,就会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而一旦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接触到更广阔的天空,让他们觉得自己仍然是跟这个世界同步的,没有被这个时代抛弃。他们就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闪亮的光芒。
远方的游子,如果不能够常伴左右,至少请允许他们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孝顺更有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