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下,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罗生门》,此非黑泽明的「罗生门」,虽然该部电影也改编自芥川的小说,但却改编自《竹林中》,这篇小说待到下次,今天先聊聊《罗生门》。
在此之前,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在一个拥有完整道德体系的社会,为了生存,为了活着,荣誉与道德,是不是有了被抛弃的理由….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的家丁,罗生门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也不复杂,说这个家丁被主人辞退后无路可走,他来到罗生门下躲雨,正为不知何时才终止的雨而犯愁。
罗生门本是日本东京的城南大门,但由于经济萧条,整座城市缺少生气,这座日久破落的城门也被人遗忘,缺乏修缮的城门逐渐成为了人们扔掷垃圾和废物,甚至堆砌死尸的地方,罗生门没有了昔日城门应有的繁荣,渐渐生出破败,荒凉和阴森恐怖的气氛来。风雨之夜,这个家丁孤零零地在罗生门前饱受凄风冷雨和饥肠辘辘的折磨,在百无聊赖之时,他向通往门楼的朱漆楼梯望了一眼,结果那朱漆楼梯背后的黑暗和阴森吸引了他,他迈向了那道门楼,在堆满死尸的废墟里,他发现了阴森与黑暗中的那点亮光,以及那个满头白发的偷窃死人头发的小老太。
家丁原本想对这个妇人进行一番惩戒,出于对盗贼的愤怒,他甚至拔出了随身携带的钢刀,他对老妇人连死者都不放过的盗窃表示出一种本能的义愤之心,他呵斥老妇人停止这个营生,老妇人不答应,他们为此展开了搏斗,但显然老妇人不是他这个晚辈的对手,老妇人敗下阵来。面对家丁的呵斥与审问,老妇人道出了扯掉女尸全部头发的初衷。原来,她不是变态,不是缺德,而是被逼无奈,因为死尸的头发扯下来便可做成假发去变卖,去充饥!如果生活不是如此艰难,忍饥挨饿不是那般难受,她也不至于出此下下之策,毕竟冒着凄风冷雨,一个人在阴森恐怖的堆尸场干着这种活是一件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
小说的结局是这样的:当家丁听完了老妇人道出的实情后,他的内心顷刻间发生了变化,一道选择题赤裸裸地跑了出来,是要挨饿还是要做强盗?老妇人毫无疑问是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做个强盗便能暂时度过举步维艰的艰难岁月。家丁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也要当个强盗,只是令人惊愕的是,这个一分钟之前还在为死尸打抱不平的正义的化身,一分钟之后就立刻变脸,当他决意要做个强盗时,他的转变是如此彻底,如此充满了机智和老练,因为他不并没有选择和老妇人一样,去对死者下手,也许由头发到物质的变现需要耐心和等待,家丁一刻一秒也等不下去了,他要做个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的强盗——他揪住了小老太的衣领,狠巴巴地说道“这么说来,我扒你的衣服,你也不会怪我吧?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抢走了老妇人的衣服后,家丁扬长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罗生门里一个孤独的,赤裸的,可怜的老妇人。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为了生存,我们可以不用理会法理,抛弃道德吗?亦或是想表达家丁虽然是善良的,但因其身份低微,故在面对于活下去的机会时,无法坚定恪守道德良知的心性,是阶级性教化的缺失。
相信大家都知道“嗟来之食”这个故事,说是战国时期,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食物,轻蔑地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 饥饿的人听了很生气,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了这个地步。” 终于不食而死。
我们无法判定饿死的齐人是个知识分子,还是个平头百姓,单从事件的结局上看,齐人恪守道德,最终饿死。善良的家丁为了生存,沦为了强盗。但人,只是高等级的动物,究其本质而言,无论多么高级的动物,依旧是动物,动物就拥有渴望生存的本性,称之为求生欲。从这个角度上看,善良的家丁为活下去,抛弃束缚自己的道德枷锁,沦为强盗,只是动物的本性求生欲在驱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这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毕竟适者生存嘛。
看看今日之社会,你、我、他、everyone,为了生存,为了适应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听从各种“成功案例“所宣扬之狼性法则,奉行事事为利,无利不起早的行为准则,践行着“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当世之人皆为思想上的齐人,行动上的善良家丁,因被主家辞退,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路过罗生门,看见一个为了生存在撕扯女尸头发用于做成假发贩卖的老太,听信了可怜老太的些许解释,果断的抛弃奉之若神、惧之入魔的道德,沦为行为上的强盗,并在心理大声呼喊着,我要活下去......
在此,我认为没有人可以站在道德高点上去评价别人,至少我是不能,文中所言,仅为我这惆怅之人的无病呻吟。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可以自己问一问自己,以种种不得已为理由,去做选择的时候, 这个理由是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获利获的更加光明正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