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靠上树,穿衣一块布”,说的就是当地人生活的状况。一块布裹在身上,蔽体遮羞,给人异域风情的新奇感。不考虑天气炎热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穷,实在买不起衣裳。
衣裳的最初功能是用来保暖。古书《释名》说: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开化,人有了羞耻之心,衣裳的功用也就发生了变化。
《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黄帝、尧舜垂示衣裳之用而天下大治。《九家易》也说,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誇,至 乎 黄 帝,始 制 衣 裳 垂 示 天 下 。上为衣,下为裳,对应着乾上坤下,也即阴阳,天地,男女,父子,君臣,由此可见,黄帝是发明缝纫、制作衣裳始作俑者。从衣裳垂示中可以看出先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乃至政治哲学。也可以看出远古文明是先有服饰、礼乐文化,后再有国家治理秩序的。上 衣 下裳 之 制 ,暗合乾坤之象,道出了先人对天人秩序、人人秩序、社会秩序的理解。
到了近代,衣裳除了遮羞蔽体保暖外,更多的则多了装饰的作用,增添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我们常说,庄重整洁的着装是对人的尊重。穿衣常常显示人品,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和体态会显露我们过去的经历。男士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澡堂里,一群男人赤条条上下无牵挂,瘦骨嶙峋也好,肥腩大肚也罢,我们不知谁是王侯将相,谁是贩夫走卒,大家脱光了全是一样。等到大家都整装而出,上下高低,显贵尊卑立刻展露出来。原来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与众不同之相也是衣裳装出来的,绝妙的诠释了“人靠衣裳马靠鞍”。
当今社会,衣裳的社会属性明显增加。男人对自己身体的遮盖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衣服是越穿越多,只露出一张脸和两只手可以吸收紫外线。而女人对于穿衣的趋势,则是越少越妙,恨不得到处都是露天泳场。
古汉语中“衣”和“依”通用。衣者,隐也,所以形躯依也。也就是说衣服是用来隐藏自己形体缺陷的。肥硕之人穿宽松衣裳,瘦小单薄之辈穿紧身褂裤。然而,形体之不足可以靠衣裳来掩饰,内在的修养则是靠一身衣裳所无法装出来的。
旅居非洲已近一年,这里没有春夏秋冬,没有寒来暑往。两套工作服伴我度过了日日夜夜,相对于当地人“穿衣一块布”没有任何优越感可言。没有了衣裳的装饰,大家都一个模样。《衣铭》中说:"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没有了衣裳的装饰,剩下的也就只有内心了。若内心也偏离了轨道,那就应了"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句话了。
然而一方水土只能养那一方人。于旅居者来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