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上周哈比留言后,我从一整周浸泡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中渐渐开始冷静了下来,并做了一些思考。思维导图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尤其在自己对一些内容理解之后,形成了一个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概要版信息。自己画思维导图,可以锻炼自己对阅读内容的重点是否有把握,可确实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当内容过分概况化后,对于看图者而已,只能帮助回忆起原文的内容,却没有办法帮助看图者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所以,思维导图似乎更适合搭配着文章进行使用,即在阅读了文章之后,绘制思维导图并一起纳入知识库,当然,我所谓的思维导图不是单纯的大纲,而是经过思考后的概要图,我想这是思维导图最合适的打开方式吧。
上周留下来的尾话就说到这里,本周主要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对3个期待和五环花做了复盘,另一件是进行了知识管理方面的一些学习。
第一件事:对3个期待和五环花的复盘
自从12月递交了3个期待后,确实有了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可是这种感觉只停留了5天左右,尤其是年底小情绪开始期间,异样的情绪不断地持续出现,心底里有个声音一直在说“你确定2017年的目标设置吗?真的确定吗?真的真的确定吗?”,挥之不去的意识让我认识到,我需要复盘了。酝酿了将近半个月的复盘,在本周进行,复盘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并且,参考了上一次五环花内容时,心理还在不断在吐槽,上次填写的是什么鬼,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五环花也是时候,再次拿出来看一看了,上次填的内容现在来看是不是符合填写要求?是不是真的可以撑起期待?此时的复盘,真真是个必要的动作。
重新调整和梳理后,心底里的那个声音渐渐消失了,逻辑也比上一次更清晰了,有种拨乱反正的感觉,虽然现在还不敢确定说目前制定出来的年度目标是绝对正确的,但从目前的定位也好,需求也好,都是最合适的。或许在半个月后,我还会再进行一次复盘,在一次次复盘和自我头脑风暴中,我相信我会更坚定努力的方向。
第二件事:在知识管理方面的一些学习。
本月有个小目标,是听完萧秋水老师的40节10分钟知识管理课,目前听到28节,在听课过程中,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捏合了其他课程的内容,在下面做一个小型汇总:
临时盗个图,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个5环循环的过程,各位讲师可能会有多或少,但是基本就在这5环里了(等等,为什么又是五环!五!环!)
第一环的知识的获取与学习中,有两个点需要注意:
一是守住信息入口端的质量把控,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比如屏蔽微商的朋友圈,取关低质量的公众号等等,这是面对海量信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无论是听觉、视觉还是触觉学习过程中,由于大脑天生懒得的属性作用,会陷入被动学习。这里补充澄清一个概念,你以为的天天听课就是在主动学习吗?大错特错,听课也是被动学习。所谓的主动学习,必须加入自主思考的过程。
对看到、听到的,自问如下四个问题。这一条适用于听各种课程,阅读各种书籍。
讲的是什么?
是怎么讲的?
讲得是不是都对?
讲的内容和我具体有什么关系?
对做到的、体验到的,从下面四个问题入手进行复盘。
亮点和不足是什么?
亮点的原因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亮点的原因如何强化?
不足的原因如何避免?
第二环,知识的存储与整理。
这一点上,只有一个注意点,不要只当资料管理员。资料管理员干点啥?对资料做命名、分类、贴标签,然后很开心地退出EVERNOTE(WHAT???弄啥嘞???)
对知识的榨取和消化才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无论是用思维导图方式呈现、RIA拆书法消化、还是其他,都是输出的一种方式,关键是消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是买椟还珠啊。
第三环,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其实本质也是输出啦,必须要有输出才能有收获。这里补充一点,所谓的输出,必须是思考的产物。就像萧秋水老师说的,如果听课后的输出里只是写笔记或者画大纲,那么千篇一律的笔记根本没有亮点,而如果将课程学到的东西应用起来,在应用过程中的个人心得、体会纳入输出中,那才是对讲师最好的反馈。知识只有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才会产生价值,知识才是自己的。
第四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第三环还在讲使用的事情,而这一环就是在讲应用层面了。这两者有啥区别咧?使用的关键评价指标是次数,而应用的评价指标就是有效性。详见《你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 》
第四第五环暂时有点遥远,先略微搁置。
上述内容源于如下学习资料:
喜马拉雅:萧秋水《知识管理》1-28
橙子学院:【彭小六】如何用3个方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橙子学院:【易仁永澄】得了吧,像你那样学习根本没有用!
下周还会继续阅读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有新的点再一并记入吧。(等等,为什么我又没有使用20小时突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