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国去世,享年76岁。
这一天,全世界为其送行。
这个天才,于我们是神一般的存在。
21岁不幸被诊断为渐冻症,从此坐了一辈子轮椅,仅靠三根能动的手指,却伟大地活了一一生。
关于他的成就,目前已被广为轮播,那么现在一直关注育儿养娃的我想说一说的是他的“养成”。
(一)简直是个理想孩子
他,专业能力极强,是个物理学天才,被世人称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一生对物理学贡献巨大。
作为黑洞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开拓了物理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发现了“黑洞并不十分黑”,提出著名的“霍金蒸发”,把黑洞物理从“经典”提升到“量子”的高度。
他,性格坚强,即使被确诊为渐冻症,曾经一度无望。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变成了额外津贴。”
但却凭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爱情对的力量、对物理学的钟情以及对一切美好的热情,坚强地活了一辈子。
他,热爱跳舞和唱歌,在年少时曾时常与同伴跳苏格兰舞,他父亲同事的女儿珍娜·韩福瑞曾回忆说“我已不记得我们多久跳一次舞,但大家都非常快乐,史蒂芬对此非常认真,你知道那时他爱好跳舞”。
有一副相当响亮的嗓子,虽然不是军官的嗓门,但也足够威风凛凛。
即使这些他所热爱的东西失去时,他仍然用其他的方式坚持。
正如他所说“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于是,他利用电子发生器,联手英国摇滚乐队Pink Floyd合作录制《Keep Talking》,20年后又以一首《Talking'Hawkin》为该乐队的专辑献声。
他,善写文字,利用颈部的肌肉控制光标闪动来拼写单词,先后出版《时间简史》、《时空本性》、《我的简史》、《黑洞不是黑的》,《时间简史》被誉为读不懂的“畅销书”。
他,富有情趣,虽坐于轮椅,但生活丰富。
曾在《星际迷航·下一代》中扮演自己,与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牌,在《辛普森一家》、《飞出个未来》中出演并配音,在《生活大爆炸中》扮演自己,即使只有三个手指能动,但也不忘了撩一撩谢耳朵。
即使生活夺走了一切,也不忘了还给这个躯壳一个有趣的灵魂。
他,参与慈善,曾签署“第三个千禧年残障宪章”、举办冰桶挑战大赛并募集资金,只为引起社会对渐冻症对关注。
……
这样一个身残志坚、专业能力强、兴趣广泛、富有情趣、博爱仁心的人。
即使被命运毁了,却坚强还以生活笑脸。
这不就是多少父母眼中的理想孩子吗?
我们努力培养,作为父母,不就是希望有一个专业能力好能养活自己、独立坚强、富有情趣、懂生活、爱生活动、即使遇上风雨能笑看人生的孩子吗?
那么,这样一个孩子,如何“养成”?
(二)被“放养”
霍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法兰克Frank 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Isobel也毕业于牛津大学,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
按理说,这样一个高知家庭培养孩子应该是有规矩有制度的。
然而,这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却是开放式的“放养”。
这是沿袭了史蒂芬家族的教养方式。
早在霍金父亲这一辈,奶奶为了既能赚钱又能让5个孩子上学,不以正统教育至上,而是自己开办学校,培育孩子。
事实证明,这种开放式的“放养”是有成效的。
霍金父亲弗兰克上了牛津大学医学院,成了热带病专家。
霍金成为会生活且有趣的物理学家。
霍金家的“放养”究竟如何养?
1、不强迫、不教条
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曾写过,他最早的记忆是两岁半被父母送去托儿所,一直嚎啕大哭,结果父母中午就把他接回家,一年半内没有送托儿所。
霍金读中学时,成绩不算好(在班里从未进过前20名),虽然父亲也期望他拿奖学金减轻经济负担,但是从来不强迫他考第一,也不过问太多成绩,在乎的是他自身兴趣的发展。
他长得矮小,手脚也非常不灵活,干什么都比同学慢,写字也全是草书,更要命的是,说话太快,别人无法听清,但他的父母从未因此批评过他。
他的母亲也曾这样评价“霍金在某些方面肯定是非常能干的,但不是所有方面。他相当晚才学会阅读,但他总是很多话;他也非常富有想象力,在这方面比数学方面发展的更快。”
父母的这种不强迫、不教条、不信奉科班教育、不与人比较,使得霍金在小时候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如天然植物,随根而长,不被过分牵拉也不被过分束缚,这些不正是我们当下教育所倡导的吗?然而又有几个父母能做到如此自信的呢?在孩子出现各种不如同龄人状况的时候还能保持不焦虑的父母又有几个呢?不拿孩子与别人比较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2、 亲近自然
在教育界,所提出的放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亲近自然”。
教育家称“适当的放养式教育,即是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能锤炼出坚强的性格,更能培养出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从而渐渐懂得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霍金的父母是这门教育的典范。
在那个只有贵族才开得起车的年代,虽然霍金一家不富裕甚至说没什么钱,但是居然买了一辆二手出租车。
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坐上陈旧的出租车驰骋于郊外,亲近大自然。领居们经常看到他们一家坐在车上,呼啸而去,去拓展自由活动的天地。
父亲到非洲工作,一直坚持写日记、写小说,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带回来给孩子看。
作为现代父母,大家都似乎越来越重视的孩子的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我们深知亲近大自然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总是说忙忙忙,做不完的工作,奔不完的应酬,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一周带孩子去山里走走、去田间看看呢。
3、 重视阅读
霍金一家当时有一栋三层的楼,但是父母没有装修,也基本没有什么家具,没有装饰,屋子里只有一堆堆的书。
一家人很少说话,在别人说话聊天的大多数时间,他们家里人基本都在看书。
在餐桌上经常是爸爸妈妈、霍金和两个妹妹每个人手捧一本书边看边吃。
虽然我们不提倡边吃饭边看书,但是他们家这种把阅读当做呼吸,平常却又必须的存在。
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应该学习的。
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妈妈们奔走相告,阅读很重要,从小要花时间进行亲子阅读。
可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只是看似重视阅读,实际我们连自己的阅读时间都少的可怜。
或者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借口,虽然高喊要读书,要进步,但一个月或者几个月下来却没有读完一本书。
4、 放养而非不教养
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一代天才物理学家、一个有趣的生活家霍金,不是宇宙蹦出来的,而是父母有心培养的。
这种培养方式叫“放养”。
然而霍金的父母的开放式的养育,却也是有章法的,而非不教养。
只是这种教养尊从孩子的天性,不扭曲、不拘泥、不焦虑、不比较、不患得患失,而是以一颗坚定而自信的心默默浇花。
他的母亲曾回忆“霍金一开始就是个自学者。如果他不想学什么东西则多半他不需要。他大体上像是一张吸墨纸,把什么都吸收进去。我们经常把他和妹妹带到新顿的博物馆去。我把他留在科学博物馆,把玛丽留在自然历史博物馆”。
从母亲的会议中你可以发现,这对父母看似“放养”实际上一直心理有谱,并且有心栽培,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
这和我们中国人所提出的“无为而治”很像。
我一只认为这种“无为而育”恰恰是尊崇自然规律的。
霍金父母又恰恰用事实佐证了这一点。
--end--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