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三味

肉桂

茶舍开业一年来,发现最大的收获是常常遇到妙人,和趣事。

舜若预约下午取红糖,在群里约了幽兰。

幽兰手里有几泡岩茶,是跟武夷山的茶友买的茶样,每样只有两袋,所以一定要等到对岩茶有独到见解的舜若一起喝。

当她气喘吁吁赶到时,我和舜若刚好喝完一泡06年易武山春尖。因为一直在对话,所以我泡茶时手法闲散,她却说这茶柔软而敦厚,好喝。

无数次对饮的经验告诉我们:茶有灵性,在懂得欣赏它的人面前,才会呈现出好的表现来。于是,我们强烈要求舜若主泡。

同为正岩,肉桂树种,山场不同。分别为慧苑坑、悟源涧、马头岩。

师父手制,茶青一定是正岩的茶青,但工艺如何就不敢多言。那位茶友的原话。

茶自己会说话!老茶友们更忠实于自己的品饮感受,所以话不必多听,陶壶煮山泉,开泡。

第一道,慧苑坑。茶汤初入舌面时,汤稠水柔,滋味丰富而有变化。我们都惊讶这肉桂的水路如此细腻,仿若水仙,但浓厚饱满的香气却提醒着它们的不同。

舜若说:阴!有一种佘太君出手的阴。

我点头。

幽兰不解。

舜若解释:柔而有力,暗藏杀机。

幽兰瞬间同感了。

这茶尤妙的是第三道花香透出,第四道红枣蔗糖香,第五道桂皮香。

“香不过肉桂”,这种香不仅仅是肉桂的树种香,而更有“岩骨花香”的香。

因为“坑”的环境,大多土壤湿润,光照不长,茶叶柔嫩内质丰富,所以得以滋味醇厚香气饱满多变。我们按着书上的解释结合自己的感知,这样总结。

第二道,悟源涧。汤软、水绵、香气活泼。

舜若微微一笑:大姑娘小媳妇儿。

我暗赞她比喻的生动、精准。

幽兰说她感受到了。

或许,这样的情境多少有些暗示的意味,不过品茶到最后,不就是体会意境么!要不然茶中滋味,甜不如蜜糖,苦不如黄连,茶人痴爱它为何?苦涩酸甜,受而化之,此间各味次第交错,传递到头脑心间,显现出不同人间气象兼人生感悟。

所以才有人言:“茶是一杯有情感的水,无数人在一盏茶的时间里成了邻居。”

因为美,所以可以各种捯饬,怎么捯饬都不烦人,大姑娘小媳妇们;因为山场好,怎么调制,都有如此细腻优美的汤感。舜若继续赞美。

我们亦有同感。

第三道,马头岩。浓烈,是它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不过香气差了一点点。舜若惋惜地说。

此刻,我还在认真体会。

鲁智深孔武有力,倒拔了杨柳,但垂下来时杨柳依依……“岩“上的茶,更应该有岩骨花香,但是没做出来……她俩互相交流着。

这茶比前两个苦味重,你们发现没?我岔了一句。

她们点头。

一个是因为光照时间长,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所以苦味重一些,另外可能做青的时候发酵度稍轻了一点,所以没能转化成芳香物质而留有苦底。我尝试着用自己的专业加经验分析。后来查看叶底时,确实较青。

不过神奇的是泡到第六道,在舜若手法的压榨下,最后竟透出花香来。

我们好奇她的思路。

高冲,重闷,以及看茶泡茶。她答。

这就是为什么喜欢和舜若一起喝茶的原因!

她敏锐、细腻、灵动,泡茶不教条,评茶又独特,在她眼里从来佳茗似佳人,人名典故,相宜的比喻信手拈来,趣味又妥贴。

而幽兰,精进又严谨的爱茶人,习茶不过数年,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光是各种茶书茶样和茶器,购买了无数,学习了无数,体验了无数,并且还学习诸如《道德经》、《中庸》等传统文化经典。缘此,她早已成长为琅然小院的茶艺老师。

饮茶之乐,一人得神,两人得味,三人得趣。今天三人同品不同山场的同一种茶,虽不是对冲,但全神贯注的味蕾之旅,倒也仿佛在武夷山层峦叠嶂奇峰秀岩中闲闲地游历了一番,气象风物,尽收眼底。这一趟下来,竟然汗流浃背。

口感、体感、灵感,感受连绵。

滋味、趣味、意味,茶有三味。

那么今日和有趣的人同品有味的茶,倒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

于是拙笔记之,以备不时再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