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无我
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尼采
这句话,让我们陷入一个思考:我是谁?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身体应该是我吧?可是没了今世的生命,便没了今世的“我”。
身份地位是我吗?家庭关系是我吗?情绪是我吗?…
如果把这种暂时关系作为“我”的存在,我们就会对此产生深深的依赖,及至永恒的幻想,痛苦就随之而来。
我们以缘起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而“无我”,并不是要否定这个生命现象的存在,而是要否定对“我”的错误认识。只有去除了这个错误设定,我们才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
我们对未来的认识深度,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的存在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感觉。事实上这个感觉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十年前的身体、想法和人际关系等,和现在不一样。如同一个河床,把时刻变化、不舍昼夜的流水汇聚成的河流。
“我”的存在有三种感觉组成:第一是重要感,凡是我的东西都特别重要;第二是优越感,凡是和我有关的都要超过别人;第三是主宰欲,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于我。
但我们通过审视发现,所有这些都是短暂的存在,都在不断变化中,而作为自我本质性的存在,必须是永久的。
因此,我们对自我的认定蕴藏自性见,并将这种自性见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人容易患心理疾病,从哲学角度看,根源是没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容易对小事想不开。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佛教也有很多宗派,但“心”是他们的共同关注点。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是本来具备的,是本性,心理活动会积累成为习性。
佛法认为,既有染污的妄心,也有清净的真心。修行,是去除染污的妄心,还回“心”的本来面目。
真心是内在污垢不断减少时,当我们少一点焦虑、迷惑和混乱时,心会呈现清净的一面,让我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宁静和喜悦。这是一个逐渐拨开迷雾,直到明明白白的、不断体验过程。
让我们去除我执,回归清静净心,洞察无我之本性。
无我——觉醒——宽容——平和——利他——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