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特别快,一起进步的日子越走越多。这中途有鼓励、有支持也有没有完成的懈怠与沮丧,但不断保持记录回过头来整理的时候也能够比较清晰看到自己留下的痕迹。挣扎了特别久一直拖延症发作迟迟没有开始动笔,回想整个五月的经历与收获,发现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自我否定的怪圈,内心询问自己做这些的意义,好像离目标太远而失了动力,又被笔记上的一句话给拉了回来。
不要觉得只有达成目标的时刻才觉得快乐,你在你所坚持的事情上所获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值得骄傲。
大概我还处于Tony Robbins所说的的Progress Equals Happiness(延迟满足)的状态,为了达成目标而有意识地延迟幸福感。我们总会说“等我高考完就好了,等我结束考研就能快乐了,等我赚了钱在去旅行吧,等我退休我就...“所有这些延迟满足不会带来快乐,我们总认为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切都会好起来,其实不断在一点一滴中的进步才值得高兴与骄傲。之前在罗列计划与安排后有时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没有完成总会有很大的负担,在没跟上进度之后一直没有调整过来,总是暗示自己完不成而半途放弃,或许换一种思考方式,把目光放在自己的提升与进步上会让自己走得更远。
收获与进步
带着问题看世界
五月参与了两场线下的分享活动。问达的”带着问题看世界“,在王达峰与吴可嘉老师的分享中学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脑科学知识,通过提问与找寻答案的过程进行学习比想象得有趣的多。而同样的观点也出现在行动派婉萍的分享里,对自己设问,你会发现很多你想要的答案与关键词都会自动跳出来,当这些问题与自己产生关联时,你会更加集中与专注,这可能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好处。男神Scott Young也提出过相似的学习建议,在阅读之后抓住关键点罗列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考量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这些大体都是通过”设问“进行学习的方法与原因,是特别棒的提升效率的方法。
毕业季忙了一阵毕业论文,在五月也顺利完成了毕业答辩,遇到一个不靠谱的导师大概也算有得有失,因为老师没给什么指导,反而锻炼我主动寻找答案与帮助的能力,向同学与其他老师询问的同时获得了很多暖心的帮助,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文章也让自己成就感满满,也在答辩之中获得了很多专业的修改建议与评价,当作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
走出去与世界拥抱
大四决定跨专业学习之后不断找寻相关的学习机会,万幸看到Katherine教授来上海授课的讯息,这一次的上海之行算是一次特别珍贵的转折,作为团队里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我得到了前辈和老师们的帮助,也正式获得了专业的启蒙,语言和专业基础的障碍反而激起了我学习的欲望,也得了老师的推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从最初的迷茫到现在的初见方向一步步都得到许多老师前辈的帮助,也让自己看到了不断坚持与找寻机会的回报。
这两个月去了宁波、苏州与上海,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一样的收获。路途中遇到了很多有趣的陌生人,在与他们的谈话中也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经历与世界。这些都是宝贵的经历,也有值得记录的对话,你会发现好多与你原本认知不一样的人事物,或许这件是婉萍所提及的打破认知框架。通过进行她所提及的Good&New来记录每天所发生的新鲜事与好事,可能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敏感而细腻,也能让自己有地方来寻找自己过去的珍贵回忆。
回归生活,向内看自己
经过50天,可以值得称道的是自己已经养成了每日记账的习惯,通过app记账城市已经爱上了每天建房子经营小镇的趣味,回顾五月的开支分布,大概由于几次的出行,这个月的恩格尔系数没有向前几月那样高得心疼自己。
在群主大大语桐姐的督促下作了回顾,回头发现自己也确实得到了不少收获,也在写作中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内心与体验,无关内容质量,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更像在摸索一个自己内心未知的世界,不需要进行框架内容的堆砌填补,在写字的过程中真的也很多记忆与想法自动跳出来,这大概就是进行写作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