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超越线条的艺术》:如何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

思衣谷

小时候,在看TVB的《金装四大才子》时,认识了一个成语——铁画银钩,此词的意思是指书法作品不只刚劲有力,并且极其柔美,这是在形容剧中吴中“四绝”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而在历史上文征明也的确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后来自己通过学习,也知道“颜筋柳骨”、王羲之之草绝,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是的,这些都是中国书法界上的大咖。而关于富有创新意义的书法理论的书籍,最近就极力推荐钱浩博士的《书法课:超越线条的艺术》了。

钱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联合大学中文系,主讲大学书法、比较文学等课程。擅长艺术哲学研究。这本作品是他继《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后的又一艺术类研究成果。此书一共分为十章。

其中第一章就讲到了线条观念的由来,作者列举了梁启超的“中西接轨”的逻辑,谈到了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书法的线条是有着光的美,此为何意?那是因为好的手笔,好的墨汁写出来的字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是会有墨光浮现的,这种美就是光的美,自然由线组成的书法自然也是一种艺术。继而,作者还列举了宗白华视野宏大的线美,林语堂说的“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以及李厚泽在《美的历程》中谈到的书法的线条美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等等,如此说明了中国书法是最典型的线条艺术,体现由点到线运动美的。

第二章就是讲到了楷书笔画的塑形,回答了书名的副标题“超越线条的艺术”背后意义,中国书法的源于线条,但也超出线条,作者在这里就就以欧体和颜体的楷书,用一种几何的、景观的方式去揣摩每个点画的轮廓。作者也引导大家要以“双勾”的眼光去发现颜真卿和欧阳询的写法的共性和差异,这样新颖的视觉研究书法无疑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法子。第三章就是讲到了“画线”的心理和表现。这里就是讲到了要给线条赋予情绪,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异质同构”,如密集、纠缠的线条会造成紧张感,开散、疏落的线条会显得平和,也就是“同构”原理。此外,作者也特别说到通过“画线”写字也是体味到写字人的意趣和自由度的,如就在《穆玉容墓志》的“夫”和“天”字的写法,就看出写字人是一个有趣灵魂的雅士。

第四章就是谈到了通过行书和草书的写法体现了书法是一门有着超越线条的艺术。作者拿了以楷书的连写而形成草书代表作《兰亭序》为例,以“咏、和、足、老”所呈现线条中有着“连带、合并”“简化”“变体”的独特魅力,是显得书法不仅仅是几何的线条,而是一种超越线条的艺术。而草书的超越线条的艺术性就体现在虽然草书是潦草的字体,但没有因为多变的轨迹和节奏而放纵自己,而是依然在隐微地塑性,与楷法形成了紧密结合。

第五章就探究了书法的起源,笔者比较认可作者的观点就是,就是即使是秦朝的小篆在当时是蔚然可观,但也只是一种被字库化的字体设计,权当是工艺,而非艺术。而发展到了汉末,在隶书草化的过程中,笔画有了多样且自然的形态,书法的艺术语汇由此奠定。当然,作为文字爱好者,看到清秀的小篆,个人还是喜欢练练这种字体的。

第六章就是说到了横画倾斜的奥秘,介绍了楷行草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横画在原则上都呈左低右高的倾斜之势,而篆隶则非也。也正是一位这一样的特点,从严格意义上讲,书法的书体只有楷行草,并且这种书体还是可以并用、混搭来体现了书法艺术之美,这里混搭的作品,作者热情推荐了欧阳询的《静思帖》、颜真卿的《裴将军诗》等等可见一斑。第七章就是说到了书法无需神秘化。这里谈到了书法与哲学的关系,如“线源于道,墨生于气”就是说书法也有其哲学性,是非常有规律的,书法的所有奥秘都是可理解、可言说的、可在纸面上被具体指明的,不需要被神秘化。最后也谈到了书法与文化修养,其中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书法为何要成为超越线条的艺术,那是因为让这种线条艺术富有复杂、深奥、有难度,让人敬畏地觉得“线条”不是那么好画的。

第八章就是讲到了入门学习书法应该选那些字帖,第九章就是说到了学习书法要将结构作为书法美的根基,将笔法看作是对结构的装饰。第十章就是谈到了书法为何难以创新的原因是:这是传统的行当,也就是笔法、结构、章法等都需要根植于传统经验。书法是依托于汉字和古代雅文化,其技法也是极具传承性和创新难度的。

喜欢作者说的:“书法的美学、欣赏、临习、创作,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它们都会被一个人内心的书法观念所统摄。”通过阅读此书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这门超越线条的艺术的。最后,在此书的附录2中也加入了孙博士的书法作品,笔者尤为喜欢钱博士由中性笔写出的《生僻字两幅》,这里体现了钱博士在全书强调的线条美,和结构的统一。在这两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将中国方块字线条的庄丽清秀展现得非常和静,还有将中国方块字的方正结构整齐划一,体现统一的美感。

本书从“书法是超越线条的艺术”这一视角出发,回答了一系列书法关键问题,如例如书法艺术和普通书写有何区别?书法为何难以创新?等等。作者以笔法问题为核心,用哲学思维和艺术史的眼光,建构了一个明晰、完整、透彻的书法美学体系,揭示了书法艺术“千古不易”的美与本质,以及现当代流行的种种书法误区。又通过深入浅出的文笔和大量的字例分析帮助读者锻炼眼力,打通书法欣赏与临习的关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