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文学创作的事,我们都知道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有关文学艺术的社会本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一切文学艺术家创作动机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我们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文学艺术的影子。
记得第一次读《边城》 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的我只知道读小说就是看故事,并不懂得欣变,第二次读《边城》是在我高中的时候。因为那时我们的强文课本中有关于小说的赏析章节,其中就有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从那时起,我渐渐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来读小说。学会了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动机。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写得的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写的是湘西古朴的民风,而这种生活,风气已被现代文明所摧毁。我们似乎不能从《边城》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是《边城》却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最好的源泉。生活的百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就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储备材料,在生活中发现艺术。
我最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就是《红楼梦》了,《幻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作品,是中国古典说的最高峰,曹雪芥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写出了这部伟大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情。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了封建末世危机。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比如黛玉和宝钗的判词。画:两珠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籍。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中一、四句说的是薛宝钗,二、三句说的是林黛玉。宝钗甘心做宝二奶奶最后却独守空房;黛玉虽然得到了爱情,但是才情被忽视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判词揭示了钗、黛的命运遭遇虽然不同。但结局都是一场悲剧。《红楼梦》是曹雪芹写自己家族的衰落的反映,曹家三代人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裕时光,后来家境衰落,被抄家,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举家实粥。《红楼梦》其实写的就是曹雪芹的家境衰落。所以说一切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来源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必须经过加工创造才能高于生活。正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需要我们认真品味。
文学创作的构思与物化阶段就是进行加工的过程。文学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作品的情感。一篇拥有感情的文章总会有懂得的人为它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家,我喜欢的有沈从文,钱钟书,老舍,史铁生等。大凡优秀的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感悟,以及他们的经历。我的一位朋友曾对我说过“在经历中体验其中的快乐与苦痛,在经历后又不舍,或许这就是生活”,此言得之。每每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都会感动的泪流满面,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史铁生从沧桑的古园中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抒发的是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由此更加证明了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文学既是反映生活的产物,又是超越生活的创造。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巴尔扎克阐明了文学高于生活的两层涵义,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超越了现象摹写的层面,而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做出艺术概括;二,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
无论是读老舍的《四世同堂》,还是钱钟书的《围城》 ,我们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主人公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或许我们只有经历过了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经历,不一样的经历就可以有不一样的作品。所以我们要用心生活,用心创造。我相信,普通人创作的作品也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彦青,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我吧,我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