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一切985,一无是处本科生。

学业鄙视链,这个大家都听说过的。大致是把人根据学历分为几个阶层,上层的鄙视下层的,下层的鄙视下下层的,如此类推。确实,通过看学历可以快速的把人分类,这也是社会和个人常用的方法——以校辩人。

这种方法的坏处自不用多说,如果看文章的各位没有什么显赫的学历的话就应该有深刻的体会。在亲戚的攀比中,网络网友的交流中,私下的朋友和同事中,处处可以看到这一现象的存在。学历似乎影响着一切,对人们来说。

这种攀比的氛围,让人们显著的感受到对学历问题持极端观点的人正在增加。这分为两个极端——“学历无用论”和“学历决定论”。这两个词可以望文生义,没有关系,就是妥妥的字面意思。支持这两种极端观点的人正慢慢的增多,其中大部分是如我一般的年轻人。未入社会,没有工作经历或者工作经历较少。

其实,学历理应是可以代表人的一部分方面的。但只是一部分,比如受教育程度,接受的训练,拥有的能力大小,等等。而且,这些东西在随着年龄增长后于学历的关系渐渐的减弱,与个人的关系不断的加强。这就不难说明为什么支持极端论点的人中年轻人占大多数。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想:学历代表着你在十二年来学习的成果,这个成果和多方面有关,我们可以列举其中影响最大的几条看看他们的关系,“家庭环境” “地区经济” “地区教育水平” “个人天赋” “意外事件” “主观因素”。看我文章的各位也可以想想其它的,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即不为我们主观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而且我们讨论的是长达十二年的时间跨度。在这种的时间跨度之下,主观因素对人发展施加的影响会被进一步压缩。

这造成了什么?很明显的,就是如今讨论的如火如荼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所有的,和教育有关的,都可以称为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教育资源决定了一个人未来高考时能考上哪所大学。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也许学生的主观因素是一样或相近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相差很大。这也是不能纯粹以学历看人的重要因素。

因为上面说过的原因,在大学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么样的现象。同样的分数线,同一所学校,四年后每个人却大不相同,并且越到学历偏低的地方应该就越明显(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的明显)。可以这么理解,高考的分数是一个学生十二年综合情况的物化体现。其中客观占多数权重主观占少数权重。那么现在高考完了,一样的分数线的学生都到了一所大学,你能说这一所大学的学生自身都是一个水平吗?每一个学生的家乡条件都不同,虽然最后的综合分数是一样的但是你不看看这其中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差距吗?同一个省份,省会的二本学生和三线的二本学生和县城的二本学生是一样的吗?其中的客观因素究竟差了有多大,我认为可以用统计数据来推测。

回归正题,这些不一样的学生们最终集中在了一起。现在他们在一个学校里了,客观因素的权重快速减小,主观因素的权重则反向增加。这不难说明,为什么一个学校的人毕业后的人生却都大不相同了。因为学校一样,不代表学生的水平一样。也许别人有着985的主观因素实力却配上了中专的客观因素,最后折中了一下,来了个一本二本。不过也有的人,有着985的客观因素却摊上了一个中专的主观因素,于是也折中了一下,来了个一本二本。如果说这两个以后的人生是一样的,我觉得不大可能。

随便想想就发现,学业鄙视链不大成立,硬要说,我觉得可以改个名字“出生鄙视链” “地区鄙视链”而不是“学业鄙视链”。因为要说,学业鄙视链只是上面两个大佬的小弟罢了。

所以,被学历鄙视链伤害的各位不必神伤。越到后面的人生,主观的影响越大,虽然主观不会大到一手遮天,主观一定程度上是由客观决定的,但是至少主观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写着写着,灵感就来了。这个讨论的东西,可以至少写两篇小说出来(至少我想到了两个点子),所以多写写这种思考型的文章,可以给小说增加灵感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