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关系中,都有这样一种渴望,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别人充分看见,所以想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就是内心最原始的想法。但在现实世界中,身边能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特别少,甚至连拿起电话就能跟对方聊聊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所以在这段关系中,你会看到一丝「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强迫意味」,这就是让人感到特别不舒服的根源。
在这场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隐藏着这样一个句式:“你必须如此,否则……”。很显然,这里的「威胁意味」特别浓,完整的表达是:“我以我认为的好,用这种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我认可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如果把上面的逻辑加工一下,就会变成:我做了A,你就得用B来还,否则我就会使用C。而这个C,往往就是威胁对方的手段,来强迫对方必须使用B。
把这套逻辑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你就会看到四种常见的类型:
1.「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2.「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3.「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总顺着你,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4.「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如果把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看成是「支配者」,把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看成是「依赖者」,你会发现支配者和依赖者使用的都是同一套逻辑,只不过依赖者是用无助产生的内疚,拐了一个弯儿,间接地达到支配一个人的目的。
依赖性特别强的人,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的来源,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把他自己放在弱势的地位,让别人产生内疚感。而这样的处理模式,通常是因为依赖者有控制欲极强的父母。
在跟父母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只要听父母的,就能亲近父母,建立亲密关系。时间长了,也就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而支配者刚好是反过来的,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是颠倒的,长大后他们便渴望重复这种关系模式。另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和妈妈有过严重的分离,或妈妈的照料严重欠缺,他们极其惧怕分离,会尽一切努力打压恋人的独立意志。
所以,想让别人爱你,在你对别人爱中,放下条件B,抹去威胁C,这种不含诱惑的深情,才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