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最初知道王阳明,是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才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当时只是觉得这句话颇有禅意,并不知道王阳明是谁。
后来看《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推崇他为“明朝一哥”,我便有些好奇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几年,王阳明心学又被置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说到王阳明的心学,大家都听说过“知行合一”,我也常常督促自己,尽量做到知行合一。
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明知道做了对我们有好处,可就是不愿意去做呢?为什么有些事情明知道是错的,却仍然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呢?
因为知易行难。人要想占胜自己的惰性,很难;想要战胜人性的软弱,更难。
“知行合一”我一直理解为认知与行动的统一,再说的直白一点,是行动力,知道了就去行动,就去做。
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才知道,王阳明的“知”,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是说我们的行动,要顺应我们的良知。
只有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才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02
这本书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一点点的分析王阳明的心学是怎样诞生、发展起来的。
王阳明天生聪慧,很爱思考且有一颗刻苦钻研的心,却是父亲眼中的“问题少年”。他沉迷于象棋、养生术、军事游戏,就是不走“正途”,父亲王华为这个儿子伤透了脑筋,认为他钻研这些“不入流”的东西是败坏家风。
不过好在王阳明的爷爷却是懂得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引导,而不是强制管束,应该顺着孩子的习性去教育。
这点真的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学习,我一直认为,社会资源有限,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家长的事情。
教育不是为了制造一个个的社会螺丝钉,我们应该主动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培养,因材施教。
王阳明的仕途之路并不平坦,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太监刘瑾得宠,贪赃枉法无恶不做,朝廷人人噤若寒蝉,王阳明却逆风而行,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结果被打入锦衣卫大牢,接着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
在交通不发达的明代,贵州龙场是非常偏远艰苦的地方,朋友们都替王阳明担心,他却欣然前往。
因为他对理想、还有生活从未绝望。
可是理想与现实终究是有距离的,王阳明在龙场遇到了重重困难,他甚至连棺材都替自己准备好了。
一个人的内心强大与否,往往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才越能体现出来,有的人遇到挫折就放弃,被打倒,而有的人反倒让挫折成全了自己的伟大。
我曾经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看到嘉宾老师点评苏轼: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却是平身功业所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正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生活给的苦难,只是为了证明他的不凡。
王阳明也是这样,龙场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打倒他,内心备受煎熬的时候他发现:圣人没有办法改变环境,他们只是适应环境。过上好的生活懂得品其甜,遇到坏的生活也能咂其苦。
正是在龙场,王阳明悟了道,他的心学横空出世,并发扬光大,至他离开人世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
03
王阳明的心学不同于佛学、道学,让人四大皆空、龟缩避世,王阳明的心学一心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任何事情他主张“事上练”。
我的理解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个行万里路并非是单纯的旅行、游山玩水,更多的是指多历练,多经历事儿。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处理事情当中去,做到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一个人成熟与否,要看他在面对事情时的态度。
王阳明在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中,运用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结合每一场战争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将心学发挥至极致。
王阳明的心学发展过程,由最开始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作为基调,到后来提出“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的探索模式,再到最后提出的“至良知”作为心学的灵魂。
“破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有的人良知清明,而有的人良知被蒙蔽了。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在我看来,其实,认知是我们良知的外在反映。良知是“神”,而对某一件事情的认知,恰恰是我们内在良知的“形”。
人有时候想骗别人容易,但是想骗过自己的良知却是很难。
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本能的凭借着我们的认知作出反应,但是如果能再往深层想一想,触摸到我们的良知,让我们的良知反映在行动上面,就做到了“知行合一”。
04
好书,都值得反复阅读,这本也不例外。
上周我看完第一遍的时候,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不是关于心学的部分,而是王阳明的经历,让我觉得人生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即使睿智如阳明先生,一生也是曲折坎坷的,也会有诸多无奈,这足以平息我内心的急躁和焦虑。
把人的一生,拉长了看,眼下的低潮真的不算什么。这也是我爱看历史和人物传记类书籍的原因。
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没办法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别人身上,体会不一样的经历,通过别人遭遇挫折时的处事态度,学到经验。
人和人真的不一样,遇到挫折,有的人逃避退缩、歇斯底里、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淡定自若,默默隐忍,充实自己,静待时机,他们目光长远,并不急切的向生活索取回报。
历史上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遭遇不公平待遇的人很多,可像王阳明这样坦然面对的,却很少。
当我决定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时候,又重新翻看了一遍,这次,似乎看到了一点点心学的光。
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过些年,当我的人生经历更丰富一些时,再看此书,可能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