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季接手一个班级,熟人的孩子多,个别孩子与老师见面熟视无睹,不主动打招呼。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曾经说过,教师子女理应比其他学生更有礼貌,但实际情况是其他学生都很有礼貌,见到校长老师主动问好,部分教师子女却想不起来打招呼。

我立即对号入座,我班的教师子女都很有正气,但平时习惯于受关注受尊重,而不习惯关心尊重别人,校长说的是不是我们班?孩子们不打招呼,是不是觉得这样做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天天见面没必要。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教会学生懂礼貌却有必要。
回忆平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班会上我一直强调“先学做人,再求学问”,学做人与求学问并不冲突,但做学问是从做人开始的,不会做人,何谈学问?
不管说的是不是我们班,我都要寻找教育契机。班会课以现身说法提醒学生:“同学们,我觉得自己在学校人缘很好,与同事见面时,他们总是主动向我打招呼,不管年长于我还是年少于我,所以我每天总是开开心心上班,享受每一个与同事相处的日子。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发表见解。有的说我是老教师,教龄长,理应受到别人的尊重;有的说我课教的好,令大家佩服等等。我却告诉同学们:“你们说的不全对,别人对我彬彬有礼,有时候并不代表我多么值得别人尊重,而恰恰显示向我打招呼的人自身有修养。另一个原因是我平时的以心换心,与同事见面时,我常常主动向他们打招呼,年长的同事教学经验与生活阅历比我丰富,他们理应获得来自我的尊重;年轻的同事初来乍到,对工作有热情缺经验,不够自信,与同事相处时间短,因不熟悉工作环境而惴惴不安,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总是微笑着先向他们打招呼,让他们因我的友好而感到温暖幸福。你们看,以诚心换诚心,其乐融融,同事之间见面相互问好,消除隔膜,增进感情,每天开开心心上班,快快乐乐生活,这种氛围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好。
我接着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氛围。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不但彰显出我们自身的修养,而且让老师们因我们的尊重而感到幸福。”
渐渐地,同学们与老师见面都能主动打招呼,校园小路上,操场上,寝室、餐厅,“老师好”的问候不绝于耳。晚自习辅导,当老师解答完某位同学的问题,都会听到一声发自内心的 “谢谢老师”,老师们惊讶地说,解答问题是我们的分内事,没想到孩子们会对我表达谢意。

除了我平时的以身作则,我还经常在班里表扬典型,弘扬正气。同学们不但对教我们的任课老师打招呼,见到其他班的老师,外地参观的老师,也会停下来,毕恭毕敬地说声“老师好”。雨雪天气看到其他班的老师从我们教室门前经过,他们会主动上前搀扶。不和谐的音符越来越少,文明的风气越来越浓,我们都在为良好校风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了一个学期,又一次班会课,我告诉大家:“同学们,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问什么秘密,我神秘而充满赞赏地说:“我发现你们的容颜未变,但形象气质越来越好,越发文质彬彬,男生自信大方,女生沉静优雅。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脸上不由自主露出笑容,齐声说:“嗯——读书越来越多嘛。”我说:“不全对,读书自然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气质、胸襟,但良好的心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你们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有谦卑、恭敬之心,心无杂念,宁静平和,天长日久,身上的戾气、邪气、傲气、晦气、浊气一点一点祛除,正气、浩气、清气、大气一点一点具备。有深爱者,必生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所以,今天的你是不一样的你哦。”爱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有敬畏之心的彬彬有礼的他们是美丽的,获得赞赏的他们也是美丽的。看,同学们个个听得美滋滋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懂礼貌,是做人之本,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教学生懂礼貌,是为师者的教育之本。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彬彬有礼,能够辨美丑,知善恶,明是非,谈吐文明,举止文雅,情趣高雅,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没有遇到好老师,就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学生不懂礼貌,教师就要抓契机进行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当然,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有礼有节的人,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教师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形象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并不是像李芳老师那样干出舍身救学生的大事才能树立形象,形象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一言一行的举动。有礼貌的学生是我们班级美好形象的代言人,有礼貌的教师是我们学校美好形象的代言人,让我们都做美好形象的代言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