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给妈妈做礼物;问关于妈妈的问题让孩子在意妈妈、观察妈妈;教孩子给妈妈表演节目让孩子知道感谢妈妈,这样的潜移默化,自然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爱妈妈的种子。教育者的用心良苦,在网络视频的反衬下,让我们做家长的肃然起敬了。
早晨醒来,拉开窗帘,一个湿漉漉的母亲节。
天气预报的狂风骤雨没有来,来的是绵绵春雨。
虽然节气上已经立夏,但是明显那是指中原,不是我这北部边陲的节气。我这里,还是温度上窜下跳的春。
幼子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是去客厅找自己的书包,那里边藏着他的神秘礼物。
周五去学前班接他,他自己主动装好了书包,背在背上,不让碰,说里面有给妈妈的神秘礼物。我和妈妈从小就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让碰,我们就不碰,也不问。
幼子从书包里掏出来的是一个卡纸做的礼物,绿色的卡纸被裁成心形,上面粘着同样是手工裁剪的彩色拉花。这是在学前班老师的指导下,孩子自己裁出来的。
拿着自己小礼物,小东西走到妈妈面前,双手奉上礼物,并说“祝妈妈节日快乐!”
这样的情景,其实并不震撼,孩子稚嫩的声音也不抑扬顿挫,整个过程也没有大型管弦乐队烘托气氛,但是,却让我回到书桌边,坐下来。
幼子的表现与网上正在流传的那个中学生打妈妈的视频形成了太大的反差,我被震撼了。
我对孩子的管理从来都是散漫的。
长子去读研,我跟他说,爸爸并不急着让你成功;
幼子太玩皮,闹起来没大没小、没轻没重,我也只是实在过分而屡劝不止的时候才发脾气吓一吓,作用仅限于制止当下,并没有做到举一反三。
但是,正因为网上那个中学生打妈妈的视频太触目惊心,幼子这两天的举止才让我有所思。
幼子这两天做的,不仅仅是给妈妈一个神秘礼物。
周六晚上去买菜,小东西跟屁虫一样在后面。妈妈买下一样菜,刚刚拎到手里,他就抢着要拎。
这个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以前买菜,都是我们刻意培养他的责任意识,故意挑一两样不重的菜让他拎着。他往往是拎一会儿就张罗累了,把菜往我或妈妈手里塞。
这次不一样,除了我把几样重的菜拎过来,剩下的大多被他抢在手里。
那些菜和水果真的有些沉了,可是他硬挺着,妈妈要不下来。一直到上车,放下菜,妈妈给揉手,才说有勒得有点疼。
当小东西把礼物放到妈妈手里说妈妈节日快乐,当妈妈把幼子搂在怀里,我忽然就想起了网上那个中学生打妈妈的视频。
那个视频我看了至少十遍。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其思想与价值观的外化,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分析一个人,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寻找他潜在的价值观。我要从视频中看出,这个中学生是一时的情急冲动失智,还是根本就没有“妈妈不可以打”的观念。
如果你没有细看,那么就请你打开视频再看一下,那个比妈妈还高的中学生,当他向妈妈动手,他不是打了一两下就停下来,而是不断地打,一下比一下重,直到因为有店员出来阻止而停下来,还愤怒地望着妈妈。
从视频上,再怎么也看不出这居然是一对母子。
看视频的时候,我并不愤怒,我感到的是悲哀。
那个中学生的表现告诉我们他只是做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是在惩罚那个挡住他游戏屏幕的人。他动手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错了,后来在万众声讨下的认错,恐怕也仅限于不该动手。
在他的意识里,“向妈妈动手”并不是一件伤天害理的事,这孩子应该不是头一次对妈妈动手。
这才是这对母子最大的不幸。
前年,我选择让幼子学国学,背孝经三字经;今年,又在同事的推荐下让幼子进了这个百湖未来学校的学前班,我一直在意的,不是让他认多少字,能算多少多少位以内的加减法,而是要让他从小学到做人的道理。
我以为,家长们现在给孩子报各种班,都集中在才艺上,教各种技艺,却很少讲道理。
学前班老师的做法让我肃然起敬。
他们带着孩子给妈妈做礼物,教孩子把礼物藏到书包里,到母亲节的时候再拿出来献给母亲,祝妈妈节日快乐;他们还给孩子录视频,问孩子十个关于妈妈的问题,还带着孩子集体唱歌表演献给妈妈……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孩子做了一个给妈妈的卡纸礼物,也不是孩子并不流利的回答十个问题,更不是一个集体表演的献给妈妈的歌舞,而是在孩子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爱妈妈”、“妈妈辛苦”“我应该帮助妈妈”等意识。
想像一下,一个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藏在书包里两天,就等着母亲节时献给妈妈的孩子,会举手打妈妈吗?
这样的潜移默化,自然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爱妈妈的种子。教育者的用心良苦,在网络视频的反衬下,让我们做家长的肃然起敬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