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岁的林林正在客厅里骑着他的玩具车满房间转悠,突然,左边的车轮掉了下来。
林林赶紧下车摆弄自己的车轮,试图自己往上安。
这时候林林妈妈发现了,她急匆匆的走过来,一把夺过林林手里的车轮,各种方式使劲地安着,却始终以失败告终。
林林在一旁喏喏地说“妈妈,我来安,我来试试”
“试什么,我都安不上,你能安上吗。还有,你到底是怎么把它整下来的啊,你说你一天到晚不整点事出来是不是难受啊。”
林林只能在一旁揉搓着自己的衣角。
这样的场景就像是一幅平常地不能再平常的画面,日复一日地在好多家庭不断地上演。
我们总是过分地低估孩子的能力,以至于连尝试的机会都给他剥夺了。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他那么小,懂什么啊”,“我不让他做是怕伤到他,我这是在保护他啊”。“ 过分的谨慎以及过度的焦虑,阻碍了儿童的成长,使得他们终日躲避在父母的荫蔽下,导致最终连他们自己都认可了自己的无能。有些孩子到了八岁甚至更大的年龄还不能独自过马路。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责任始终在于过度焦虑的父母,他们没有允许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并恰当地保护自己。孩子必须学会照顾自己。而且,他们越早学会这一点,父母的内心就会越轻松。”
2
《少年说》节目里曾经有一个男孩,站在天台上,鼓起全部的勇气向他妈妈喊道
“能不能不要让我再吃苹果和鸡蛋了”
配图
即使孩子已经这么大了,父母还是不放心他对自己食物的选择。
而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小极小的方面。
这位妈妈或许还不放心他对冷暖的自知,不放心他的交友,不放心他的整个人生。
她强迫儿子每天都要吃苹果,再严重点或许就会强迫他秋天必须穿毛裤,必须审查他手机的通讯记录。
她以爱的名义,不断对孩子的生活施加着影响,让孩子成为了生活的傀儡,而她就是那个操纵木偶提线的人。
“持续不断地努力影响孩子,这并不能引起他的注意。这些努力令孩子不再认真思考,并引发对抗。孩子对之变得麻木,而且不再加以关注,因为父母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努力经常自相矛盾。”
3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妈妈会因为我一次很小的失误,一遍又一遍地不间断对我唠叨。
如果我默不作声她就仿佛断定我还不知悔改,继续一遍遍地重复。
经历地多了,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指责和唠叨都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在每一次出现失误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并修正而是掩饰,如果大家都没有发现这个失误的存在那就是最完美的状态。
前几天我跟我妈在银行办业务,要求在工作人员指定的格子里签名,不知道怎么晃了个神,名字签错了地方,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边解释边用胳膊把单子捂了起来。
而就在那一刻,我的灵魂仿佛一个局外人,看到了幼小时的经历是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了我的潜意识里,让我即使修正了这么多之后,还是在无意识中回到了起点。
那一刻,我多想回去抱抱那一刻淹没在唠叨中的小孩,跟她说,这不是你的错。
父母常常无数遍重复着你过去的失误,在你已经原本知错的内心划着小刀,他们最希望你能够用一种虔诚的态度走到他跟前说“我真的知道错了”。这样,他们就仿佛在一场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一般。
此后他们会把这个当做谈资,在你下一次犯错的时候拿在你面前警示你“看,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
而他们通常会认为这是对你好,对你的提点,只有重复不断地在你耳边提起这件事,才能让你记得这前车之鉴。
“唠叨的教育作用等于零。唠叨只会增强孩子的对抗,促使他们拒绝顺从,进一步导致失败。……即使他们提出上千条不满的理由,在内心深处他们并不知道,这种不满的根源其实是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的失望以及挫败感。”
4对你最大的温柔是手放开
父母常常想把孩子紧紧地攥在手里,怕他们出现闪失,怕他们失去控制,然而就像手中的沙子,抓得越紧,流走得越快。
曾经看过一个博主的做法,觉得特别适合借鉴。她要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小暖男。于是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让他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中,让孩子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能够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你还跟在孩子屁股后边喂饭的时候,还在为了他即将上幼儿园却还不会自己穿衣担忧的时候,人家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做出简单可口的饭菜了。
学会放手,仍然是我们这代父母需要努力学习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极大的耐心还要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
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完成,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陪他感受成功、感受挫折,让他在体验各种情绪的过程同时经历成长。
5给予孩子尊重和信任
孩子的降生并不意味着一件附属品的出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
即便我们给了他生命,也不代表我们可以规划他的人生。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何以平等的姿态与他相处,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至关重要。
即使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关于家庭的一些不太紧急重要的决定,就可以考虑让孩子参与其中给出自己的意见。
当孩子的想法与家长的相悖时,不要利用你的家长权威轻易抹杀,看看能不能开个“家庭会议”商量一个最折中的办法。
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孩子最大的参与感,合作感,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6形成父母相爱的美好氛围
父母的爱,是最好的教育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的教育往往较之其他所付出的精力要少得多。
A的宝宝现在刚满1岁,有了孩子以后她对丈夫的不满也逐渐升级,总觉得他懒散不上进,整天闲坐在家里,完全没有顶梁柱的作用。
有时候夫妻二人谈话时难免为此产生争执,脏话、斥责脱口而出,完全忽略了身旁那个忽闪着大眼睛的小宝宝。
即使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他的理解能力也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哪怕你不说话,他也能通过你的表情揣测出你隐含的意思。
那些拿“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作为挡箭牌的家长,在未来有一天孩子随口而出的脏话面前就会懵逼。
如果恰巧这个家长还没有什么反思能力,那棍棒就会成为他的教育工具。而从此走上连家长自己都来不及反应的恶性循环中。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目送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都在一次次学习着离别和再见。
然而在这一次次的离别中,在他渐渐离开视线的过程里,如何教给他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跟这个社会和谐相处,是我们唯一能够给予他的最大的礼物。
我们的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我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
本期推荐:《父母:挑战》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