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遮蔽的天空”

终于读完了这本美国文学史上罕有地入选两大文学榜单“时代周刊”和“兰登书院”的经典著作,据说是于“局外人”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齐名的存在主义经典。

这本小说篇幅并不长,但读起来却让人感觉有点费劲,和很多后现代或者存在主义小说类似。不同于传统小说那种重视一种宏大叙事,着重情节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这类小说读起来比较散乱,更注重内心感受的描述和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状态刻画,如果不能与那个人物亲近,是没办法进入作者所创造的那种状态中的。每次读类似的小说,都有种逼着自己读下去,但又没法就这样放弃的困境。

这本“遮蔽的天空”讲述的是二战结束后,一对结婚10多年的夫妇波特和姬特,为了弥合彼此逐渐疏远的感情,前往撒哈拉大沙漠,渴望通过这次旅行来恢复感情。他们还邀请了一位朋友特纳一起同行。在空旷浩 渺的沙漠中,在三个人的朝夕相处中,这两夫妇却发现彼此更多意见相左的地方,也更加疏远,处于一种逐渐迷失自我中。在死亡降临时,他们才真正面对彼此,发现每个人的生命都极其有限,但为时已晚,过于触碰虚无的他们注定要在沙漠里永远流浪下去。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整个故事发生在你不熟悉的非洲大地,那种广阔的地域风貌和原始的风土人情,带着你进入了一个和现代文明完全不同的世界。单是要把文字中描绘的背景想象成图景,就已经够费一番功夫了。而在那样的背景下,即使是来自闻名世界的人,也很容易迷失在一种空旷,无所依附的文化里。

波特是这次旅行的倡导者。他想逃离之前的生活,在非洲大陆上寻找生命的真实感。每一次的旅途都是他在引导和规划,他对于那片陌生的土地充满兴致,也许认为在那里可以切割不愉快的过往。但世界上是否有可以逃离的净土呢?波特最终因为伤寒死在了那里,他应该是自己没有预料的结局。他也许太信任这里,连疫苗都没打就来到这里,而死后也未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入葬,不得不依照他不相信的宗教信仰的礼节,终究是未能生死如愿。

姬特完全是跟随波特的脚步来到非洲,她本身不喜欢这里,也不享受这样的旅途,她的行为充满了不情愿和纠结。当波特在她面前死掉,她处于无法面对的状态中,丢弃了波特而逃离,她终究背叛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在沙漠里跟着商队首领,就像是处于悬崖中的人找到了一棵救命稻草,成为首领的小妾。而这样依附的生活似奴隶一般,最后姬特处于精神奔溃的状态中。

两个人的命运令人唏嘘。世界上哪有什么理想的逃亡之地,有什么理想的依附角落。在困难,疑惑,痛苦来临之际,人唯一可以解救自己的,只应该是面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