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披 | 炮火中的悲欢

1

没有人愿意进入这个漩涡的中心,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而我无所畏惧的年轻使得临危受命成为了可能。

第一天的工作从一通电话开始。作为新的负责人与监管部门正式建立联系。没等我结束礼貌性的开场自我介绍,电话那头开始了关于延期信息披露等问题的批评教育以及严肃问询。

一开始担心没时间拿出小本本记录只能立正听讲,过了几分钟发现,对方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原来这里的工作,能让对方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完全不需要我的任何反馈、参与、应和,就可以独自完成一段十几分钟的持续“输出”的。等她一气呵成之后,我被要求尽快给予回应,我迅速给出了已知范围内的部分作答,显然我们彼此都不太满意。电话那头继续发难,我尽可能地提供耐心,在她提出的难题面前一点点争取更细致的理解,并在积极回应和表达难处之间微妙平衡。我依稀记得她的声音底色是好听的,在这顿温柔的炮火停止之前,我还有些担心最终如何抵抗、要不要准备投降姿势等等,所幸她终于撂下“好消息”:“行了,我们正在准备问询函,你们收到后按要求回复吧”而挂断电话。

顾不上品味这顿温柔又猛烈的炮火如何刷新对接下来的工作的认识,我赶紧整理刚刚记录的所有问题,开始一个一个去寻找回应方案。而电话里最终说到的问询函,我知道,它又将带来新的一轮狂风暴雨。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权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依照法律法规将其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可能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其他重要信息和资料向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报告,并向社会公告,以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情况的制度。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一项基本义务,是监管部门开展对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的核心,也是上市公司证券部门开展工作的根本依据。也就是说,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的运营信息特别是主要财务信息需要遵循各式各样的既定规则向公众开放,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是根本原则。

我们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彼时都会迎来市场强烈关注。十万股民以及各方,自这家企业上市开始恐怕也从未像这时一样如此热切关注过它的消息。

我仔细查看此前信息披露情况、了解具体流程,发现不少问题,那顿温柔的炮火还可以持续更久才对。掌握规则、重新规范要求、严格审核,我的战斗从这里真正打响了。


2

办公桌重现了高考前的样子,堆满书和材料,各类法律法规、规范、工作准则、指引必须了解,电脑里还有各类规则、细则、办法、通知、指导意见等,也得熟悉掌握。不仅要掌握明文规定,还得展开字里行间的实践图景。在与监管部门、律师们的沟通过程中,我们不断明确特殊背景下的规则边界和实操细节。

在工作环境里,被人评价“悟性”很高,有时不令人开心。因对“悟性”这个词既爱又恨,不置褒贬——它甚至令人头疼。从降低公司沟通成本、决策成本角度来看,我不希望大家总是调动悟性、过多依赖悟性行事,依照规则行事才是最简单、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但事实上,拉锯难以避免。一方面,我感叹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此之重,另一方面,我也惊讶发现,身边的关键少数在早就需要完成的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学习任务”面前所知如此之少且难以被说服。在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的漫长岁月里,他们习惯了各种变通的可能,难以接受当下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以及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好学生”而是大家眼中的“坏孩子”了这种现实。在涉及重大责任的背景下,因为这种个人领悟、拉锯、说服过程产生的沟通成本更是被不断推高。所以我不仅需要在决策层的割裂当中不断游走,努力寻找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虽然明知不可能),我还得尽可能确保他们达成的一致是符合规则要求、不会引发新问题的,而在他们无法达成一致时,又得做好处理事件将走向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的心理准备以及实践准备。

关于各类规则本身,始终围绕信息披露而鲜少关注公司治理的一些根本问题,令我对手中工作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疑虑。当然,每个企业的公司治理应当有自己的一套适合自己的范式,并不能一概而论,监管部门无法针对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治理范式来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遵照执行。但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如何并不能完全通过信息披露的结果来展示或倒推,更有价值的监管介入或许并不在信披环节,对发现问题的处理也不应当仅停留在信披违规层面。

何况,当前的信息披露过于关注财务信息,而对非财务信息的忽视程度是我起初无法理解,而此后虽然可以理解但仍然认为极不合理的部分。对于非财务信息的忽视在信息披露的所有环节都有体现,撰写报告时的应付和最终大家的“不关注”互为因果。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又如何呢?

每次的信息披露无异于公开处刑,发布公告后的那一秒就是新一轮大家来找茬的开始。

都在盯着。

我的电话何时响起一般取决于当天发布公告的数量以及材料长短。日常因为常常参加会议等原因手机长期保持振动状态,但这种时候,偶尔我会刻意打开铃音,而且用的是最传统的那种电话铃音,刺耳的“叮铃铃”堪比子弹“突突突”的声音。这是我给自己安排的以毒攻毒疗法。

内容本身常常掀起轩然大波是必然的,应付各路人马的追问或谴责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紧张、焦虑慢慢变成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有人会关注一些错别字、标点符号问题,这在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我严谨认真的标签下一直是不被允许的。那些几十页、上百页的材料,多数需要多部门、多方共同编写、撰稿完成,提交时间通常也十分紧张,不会允许总是有充足时间来进行仔细核验、校对,慢慢地,一个完美主义者被迫开始给自己松绑。

股吧评论区形形色色的言论有时令人哭笑不得,它也成为我精疲力竭之余额外用来审视自己工作质量的渠道。被骂惨一点不稀奇,甚至有些表达可谓网络暴力,在这些言论面前,我的大心脏稳定做功,不会令我产生过多的情绪波动,反而是看到有人提到信披质量提升,恰似看到企业向好的希望,我大为失落遗憾,因为,这样的正相关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当时的现实来看都没有成立。


3

我的窗外是一座“国会大厦”样式的荒废了十几年的“宫殿”,与我们隔着一条马路与一座横亘着的高架桥。传说当年这栋魏巍高楼以一种令人惊艳又气派的体面呈现在世人面前之后不久,就因为资金链问题、老板跑路而空置下来,十几年过去了,它就很无辜地一直默默站在那里,像个可怜的被遗弃的漂亮小孩被定格。而这座几年前建设起来的城际铁路高架桥因为线路上座率极低一直被诟病,同样被诟病的还有它对沿路“风水”的搅动。

马路对面也有我们的办公区域,如果画出我这些年的活动轨迹,它大概围绕着这座“宫殿”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知有多少根线条、多少圈,但没有一条轨迹与其本身相交。它的门外偶尔会晾晒一些被单、衣物之类,彰显着周边居民生活气息自由、放肆的蔓延。我想象过它内部的样子,高高的穹顶上挂着巨大的设计复杂的吊灯,一部分华丽的装饰已经脱落不见,残存的主体上布满层层灰尘,在一些蜘蛛网或下垂的饰物的帮助下,这些灰尘得以进一步疯狂依附,风起时,快乐地摇曳。阳光径直或透过破碎的、边缘不规则的玻璃冲进来,撞上风中的摇曳,又落在安静的地面,留下热烈又形状各异的照射。鞋边有不知名的小虫子匆忙赶路,快快地跑过。这画面有一部分来自《歌剧魅影》的移植。可能这里面也住着失落的一只魅影,只是它没有见证这里曾经繁华过。

几个月以后,虽然工作本身还是如此艰难,但我与吴小姐(对监管老师的爱称)之间已经可以怀抱对彼此的理解融洽交流。元旦前的晚上,在我与吴小姐一如往常每日多次沟通中的最后一通电话里,我们互道新年快乐,她对我的工作表现不吝溢美之词让我受宠若惊。挂掉电话,脸上还残留着笑容,我望向窗外那座废弃的宫殿方向,它的形状不是很清晰,但因为太过熟悉,确信可以精准寄托我的凝视,看着看着,我就落下泪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