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时曾有个好友,也许是老乡的缘故,有股熟悉的亲近感,于是我时常缠着他一起玩或是吃饭,可他有个习惯,一吃起饭就拿出手机,一边看一边吃饭,多是看一些网络小说,或是刷刷动态。我感觉到自己是对着一面墙吃饭,没有交流,没有温度。终究忍不住地说:“吃饭能不玩手机吗,聊聊天不是挺好的。”他顿了一下,甚至没抬头地说:“有什么可以聊啊。”听到这句话,我感觉到挫败,自己是不是很无聊啊,无法成为一个愉快的聊伴。心自然有了一个结,隐隐的,越加清晰。之后,矛盾在这个细小点上蔓延开来,也就渐行渐远。
细想,这个表象下蕴藏着许多含义,聊表示我们愿意了解彼此,我们关心彼此,我们在意对方身上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希望明晓对方的喜怒哀乐。这也是维持好友关系的基础条件:联结。
你没有什么想跟我聊,那么意思也就很明白了,你就没有真正把我作为身边的好友。当然,你口中还是坚持说我们是好友啊,也许是因为你自己也没有看清楚自己,也许你只是想偶尔能有个伴也不是坏事啊。而行动永远将自己真实的心托盘而出。
圣经说: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
这里不是说朋友聚的时候不能掏出手机(玩手机有时也是一种缓和冷场的方式),而是想问问,真的有那么多事值得关注吗,真的我们一时也离不开朋友圈和网络小说吗,真的我们从虚拟无止尽的信息中得到什么吗。为何我们不能暂时先将爪机放一边,问问A君他家哈士奇到底产了几个仔,或许能梦寐以求地抚养一个幼仔,侃侃B君一直以来的风流情史,或许发现他也遭遇劈腿,加入了单身狗的行列,真是壮哉我FFF团啊,最后和暗恋许久的C四目相对,或许能察觉到她眼中闪躲的羞怯和绯红的脸庞,我的天,她不会爱上了我了吧,老天爷啊,二十多年了,你还是眷顾我的啊哈哈。
科技使我们变得迟钝,冰冷,使我们难以回归于身为一个人的本质,外在便捷进化的设备直接跳过了我们需要思考的过程,给了我们看似完美的结果,懒惰的我们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淡化对心灵世界的追寻。煮酒当歌宛如昨日遥远的传说。
我们之所以放不下手中的那个小小东西,是因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焦虑感。害怕被世界抛弃,害怕孤独。人本质无法避免的孤独,通过拿起手机刷刷动态能得到短暂的模糊。得到多少赞和评论就是一种“瞧,我还是有人关注的”“我还没有被大家遗忘”的证明。心理学上有分析,这种焦虑实质上是“无意义”的焦虑。也就是说,我们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活得空洞无聊乏力。而这种内在自我的问题难以短时间解决的,这必须要反复呕血的自我对话和不断的努力,一部分的问题是需要通过一生去回答的。而这时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外在的联结来短暂麻痹自我,点击,刷新,再刷新,最后陷入更大的空虚之中。
来到这个不知明天的世界,我们已经那么孤独了,好不容易相聚,就好好谈谈天,说说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