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维黑洞只有3个字,却影响了很多人!

1

这样的人,诸位一定见过。

想做什么事,或者面临什么选择,首先就打“咨询”电话,请教各路大虾——

先是打给大虾A:我想干嘛干嘛,你觉得如何如何?哦哦,好好,行行,厉害厉害,周到周到!

结果呢,电话一搁,还不放心——

事不宜迟,立马出门,逮闺蜜B一枚,把遇到的事情挑明,顺便把大虾A给的意见也一一奉告,然后眨巴着眼睛求真知。

倘若B有耐性有时间也有灼见,给的意见跟A南辕北辙……完了,当事人又懵逼一回:原来还是二选一,现在倒多了一个备选项,成了三选一!

倘若B早领教过“多说无益”“吃力不讨好”的功夫,所以随便开口糊弄一番,则让当事人的“决心难下症”“选择困难症”更为加重,于是不断去找CDEF……直到陷入更大的困惑为止。

这是选择恐惧症吗?

是,但也不全是。

2

其实,有事请教人很正常,但如果每次遇到问题都如临大敌,继而”百感交集“,困惑重重,忧心忡忡,则实无必要。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文首当事人这种动辄举块求助板的行为是缺乏主见,没有思想,不够独立的表现,但我认为,最究竟的原因不是这个。

真正的原因是,这类人掉入了一个思维黑洞,就是过分追求确定性,苛求掌控感。

追求确定性和掌控感是人性中贪图安全和稳定的心理造成的。

贪图安全、力求稳定本是人类的本能——远古时代,人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顶无片瓦,要时刻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防备半夜野兽的偷袭,故而草木皆兵,“”确认安全”是惜命苟活的生存本能。

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本能还在,也很正常。

但屡屡出现在不恰当时(如并非遭遇生命威胁等)惶恐不安,上蹿下跳就有些过了,此时的这种“原始本能”甚至会成为其思维上的弱点,行为上的槽点。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强化了这种不合时宜的思维模式对人的操控——

我在推文《面对选择,你是否存在这个思维坑洞?》里讲过,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是非对即错的,是非此即彼的,是习惯单项选择而不是把多项选择进行整合、圆融的。长此以往,这种思维与行为模式也内化到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当中,与上述“本能”叠加,增益效果不要太好。

趋利避害的本能+儿时教育与成长环境,令“追求确定综合症”成为许多人摆脱不了的“精神顽疾”,就不足为怪了。

过于追求确定性有什么坏处呢?

——会因为怕承担不好的后果,而不敢迈步,踌躇不前;

——会盲目地追求完美,也因此滋生不理智的自我否定;

——滋生并加重选择恐惧症“病情”,怕挑了“错”的那个而错失“对”的那个,于是左右为难,患得患失。且这种患得患失对事情本身并无益处,反而会影响你前进的步伐,导致事情进一步往你本来不愿意发展的方向发展;

就像文首举的例子,当事人因为过于追求确定性,害怕承担选错的后果,所以宁愿把选择权交给别人以减轻自己的压力也不愿意自己思考——殊不知自己对自己或许更了解,做出的选择可能更准确。

3

“确定性掌控忧虑症”影响到人的方方面面:学习,工作,爱情,婚姻,日常的行为与态度,以至人一生的幸福感——

如我很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别人说这个专业好找工作,别折腾——追求确定的稳定,又焦虑于自己的不喜欢。

如一个在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员工,就认为下次升职的一定是自己,结果临门一脚“失了球”,就会自觉怀才不遇,伯乐难寻,继而愤恨不已,抑郁难当;

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女生,认为婚后的生活一定像偶像剧或者别的幸福夫妻一样,整天你侬我侬郎情妾意,所以到了婚后就会忍受不了从云端堕入现实的落差;

如认为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所以在遭遇失败后难以接受,要就自我否定自怨自艾,要就埋怨周遭埋怨生不逢时以至埋怨社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负能量制造机;

如认为有打不破的铁饭碗,所以在下岗潮退去后,才发现自己在裸泳。

……

对现实安好的确定,就导致故步自封;对未来好/坏的确定,就导致得意忘形或惶恐焦灼。

这,就是对“确定性”的错误解读而导致的。

4

其实啊,很多时候,稳定/确定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圣杯,是因追求完全操控感而引发的自欺欺人式的意淫。

接受世事的不确定性,才是理智之举。

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可以确定的通常只有不确定。明白了这一点,很多无谓的焦虑与恐惧就能消解。

例如选择,你知道没有确定性的对与错,就会坦然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然后努力把它变成对的。就像《川普:你在做的事,多半会失败》里写的川普想好的6个预设方案一样。

例如骄傲自满,你知道没有永远的一览众山小,自然就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在有朝一日坠落山谷时感觉伤筋动骨乃至伤心欲绝。

于做事而言,接受不确定,才能有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的淡定坦然。

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至于结果?随缘,这是为人处事的一个境界。

前几天,#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了微博热搜排行,同时引发了“股市是投机还是赌博”的争论,我随手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

战胜人性弱点,进出有据,自己对自己令行禁止,无论盈亏,都算投资;任由个性喜好胡来,无章法,无纪律,无论盈亏,都只能算投机,也叫赌博。

这里说的,就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市场,人所能做的。

这里的市场,就是“天”,而买卖,就是随“天”而舞,伺“机”而动。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正是这个。

总之,少一分对“确定性”的盲目追求,就少一分“欲求不满”的懊恼与悔恨,同时多一分轻松与惬意;少一点“确定性”思维,就会少一点恐惧与患得患失,而多一点勇敢与承担;

不要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来影响了这一刻本可以有的“确定”:如闲庭信步,如按部就班,如不骄不躁,如,你本该幸福、快乐的当下。

我是悟恩,祝顺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