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功的未雨绸缪,才有成功的教育

先播报一个喜讯,毛毛的高中老师的娃,是不是有点绕?那就简单一点吧,毛毛的师弟收到北京大学的通知书了!

不管怎么样,我激动了老半天,好像自己孩子考上了一样。觉得看看这样鲜亮的包裹亦是好的,一起沾光沾光,沾沾学霸的光。

这些天,公众号停更很久了,原因有好几个。身体欠佳算是一个原因,只能躺在床上在手机里摁字。

最重要的一个是,随着娃的长大,作为老母,在教育上已经没啥可以操心劳力了,过份操心的老母,养不出能干的娃。

另一个,一贯未雨绸缪的习惯,催促着我着手准备鼠外婆的系列教程。

短期目标,提前一年筹谋。长期目标,提前7~10年开始学习、思考。这是我一直来的习惯。

毛毛0~3岁时,我分英语汉语数学自然科学和专注力、自控力、动手能力等几个模块,轮动做了启蒙。

艺术的事,我是个外行,所以2岁多的时候,依靠外援,给她送到机构去参加敲击音乐学习班。画画本来也想报个班,可是不上3岁,人家不收。

3岁之后,我们主要是靠全家组队打传奇,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打到5、6岁,她开始注册了QQ网上聊天了,捧着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游戏中,她成千上万地在做物资、装备的交易。

但是年代的变迁,第三代应该有更科学的养育方法。

初步设想下,鼠外婆课程可以分为乡土、自然科学、语言、情商、财商、文体等几大块。每个大块里再细分归类。

国家在研究学校的未来教育,其实家庭也一样,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也要着眼未来,研究趋势,适时补充和调整。

好的教育,是不脱离现实的教育。

最近在研究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未来学校”的做法,北大毕业生肖诗坚校长的理念,我觉得不谋而合。

田字格的孩子不仅经常做研究,还能做出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三四年级的农村孩子通过研究“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在不同环境下的发霉情况”可以写出长达12页的论文。

课表的主角不再是语文、数学,孩子们以自然为师、以万物为师,稻田、大山都是他们的课堂。

尽管在对毛毛的教育中,也用了类似方法,但是由于年轻时力不从心,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甚是遗憾。

几个板块的内容其实可以穿插并举的,但是我还是决定,先从乡土板块着手,开始收集本土资源。

家庭教育的资源肯定是要就近就便,方便随手可得,随时随地教育学习。

由于身体的缘故,一直来不能好好地趴趴走,有限的本地乡土资源记录(行走线路、景观、人文、里面存留可以嫁接延伸内容的端口),都发在《人生好玩》公众号里。今后关于玩相关的都会一并归入。

讲到这里,岔开去说说职业规划。尽管以前说过一点,随着今年高考志愿的填写,和录取通知书的纷纷到来,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我们这有句俚语:“便急造茅坑”。这样的话,就仓促喽。我更喜欢另外一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职业规划还是要提前做。

插播这条最近的新闻,里面包含了很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在去年参加了目标学校的夏校,听了老师有关课题的报告,也对相关内容作了了解,不排除他之后又作了相关的研究。

如此确认自己对这方面确实有兴趣的话,这样的志愿才是最成功的。

有人说,寻找自己兴趣爱好与擅长的事之交叉点,一定是你能为之奋斗而又容易成功的领域。

所以郑重强调一下哈:不要等考完了再思考这个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