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个短视频,标签是张有志是谁?其中文案让人普普通通却道尽了人生路上的心酸,引人不住的叹息生活不易,可能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后来网上查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年多以前的老梗了,张有志的作者已经注销账号,仅剩下几篇被保留的故事在江湖上流传。
我整理了三篇,放在下面,可以先看一下,看完再提问题。



张有志是谁?
首先看完上面三篇文章,相信大家已经对张有志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
张有志曾经应该也是一个雄心勃勃,志在四海的理想少年;如今为了生活必需和碎银几两败给了眼前的现实。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二者也往往很难共存。
有人说别人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理想,那是你只看到了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当你走近才能发现理想只存在于理想中。
就像曾经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走红的美女教师,也确实走出去了,据说是走到了四川还是云南,在当地开了一家民宿。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有的只是如何引流?如何留客?如何竞争?还有如何打扫卫生?这理想与现实差别何其大?
就像谁大学毕业时候,面对广阔天地不想信马由缰肆意驰骋,谁不想迎风激浪追寻传说中的黄金国。可走着走着,一切都进入到了预定的轨道,重复重复再重复。车贷房贷消费贷,甚至菜钱油钱奶粉钱,都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是要消耗精力消耗理想一点点去填补的。不是忘掉了初心,是已经顾不上初心了。
所以网上说:生活失意就是张有志,人人都是张有志。
那为什么会有张有志?
追根问底就是为什么会有人失意,为什么会有人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
前面我也说了是生活琐碎,是碎银几两,是不得不停下的脚步。
其实我觉得可能是社会资源分配和现代人意识觉醒的问题。
社会资源分配很容易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位置越高,资源越丰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若地位低,就只能忙于奔命。就像同样一万工资的外卖小哥和产品经理,外卖小哥从早跑到晚,甚至生病了都不敢休息,更别说花时间花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产品经理早八晚五,周末双休,只要合理利用时间,还是有机会去追寻一些东西的。
再说说意识觉醒的问题,这个是近代以后才有的,尤其是建国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现如今信息流的传播,以及社会对于钱的看重。中国很多朝代都是重农抑商,让绝大多数的农民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份好职业,因为他不知道皇帝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所以大多数人就安分守己,没有差距太大的理想。现今人人都能够看到金字塔顶尖的奢靡,人人都想要最好的,自然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是学理科的,我觉得实现一个想法,或者叫理想,就要分成多少步,每一步需要做什么,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哪怕没有成功,起码努力过,也就够了,不必去失意。
最后说说如何才能不是张有志?
我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之前听樊登也在讲:“当你迷茫的时候,就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指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人生失意是常有的事情,不必沉浸在失意的情绪里,只管继续做,继续走,万一就到了自己的目的地呢?
同样的,生活再不如意,苦中不是也还有乐子?看到当下生活的意义,甘心做个小人物,不是也挺好?
就像有人高铁没赶上,难道就裹足不前了吗?买个大巴票一样走,兴趣还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