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共计几十万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这一事件把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自2014年起,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网络贷款开始了“跑马圈地”,“XX贷”们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迅速占领了大学生市场,有的平台申请贷款数量竟然达到75万人。这些企业通过招聘学生干部地推、简化放贷程序、鼓励大学生超前消费、在贷款利率上搞猫腻等办法,在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校园贷”客户准入环节审查流于形式,致使事后催款过程中对大学生及其父母、乃至学校造成极大影响。一个规范的贷款准入审查,最起码应该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还款能力、还款来源进行审查,以保证贷款的安全。大量的网贷平台由于竞争激烈,在客户准入审查上基本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只要见到学生证就能放款,贷款不能正常归还的概率较大,事后追偿成本较高。
与此同时,“校园贷”贷款资金主要流向消费领域。大量的大学生通过网贷平台获得贷款都是为了消费,包括电脑、游戏设备、化妆品等一些价格较高的消费品。这类贷款通常周期较短,大学生普遍没有收入,还款普遍存在压力,有一些甚至要打好几份工来还款,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商家瞄准大学生市场本没有错,但出发点应该是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发展,比如鼓励大学生创业、研发,与学校共同搭建双创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商家不能违规经营,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审查客户,这样子,对于那些真正有需求有能力的大学生又何尝不是一种帮助?但,如果一味的只是为了牟利,追求短期效用,不顾法律法规的约束,“校园贷”应该远离校园,成为“校远贷”。
同时,我们的大学生群体要理性消费,心中要始终明白,只有学到了金刚钻,才能揽的瓷器活,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下,各种鼓励创业、推进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政策支持下,更要坚定努力学好专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