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用力经营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略孩子的“空心病”

一份公告,将处于风口浪尖的“成都四十九中”又一次炸上了热搜。

当真相被揭开,谣言被击破,众人反思舆论真实与信息力量的同时,也不由得为凋零的鲜活生命发出一声叹息。

其实,通过林妈妈的叙述和网络种种侧面言论,我们不难看出:小林同学高大俊朗、成绩优异,家境优越,是个让家长“不操心”、老师“不头疼”的好孩子。

这样懂事的孩子,我们理所应当地放开手,让他们自由成长,设想他们应该会一帆风顺。

但正是这样懂事的孩子,内心也有不为人知的脆弱,也容易患上“空心病”。

即明明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创伤,生活和个人条件优越,但内心却无比空洞、迷茫、压抑。

听起来难以理解,事实上中国学生的自杀率一直在逐年攀升。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一个个数字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心目中象征朝气与活力的孩子,竟然会笼罩在自杀的阴翳之中。

但直到现在,普罗大众仍然难以理解。当代的孩子,他们有着最丰富的物质生活,身处最先进的科技时代,坐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中。

他们不会缺乏来自社会和家人的赞誉,面前摆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可为什么还会丢失了人生的意义?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出了问题,最该先反省的,其实是大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叛逆倾向的,才是正常的。

相反,那些中国家长大力提倡的“好孩子”,在本该叛逆的年纪,只是一昧听从父母,没有完成自我建构的话,将会造成两个恶果:要么叛逆期推迟,要么缺乏生命力。

情况严重的话,就会走向抑郁或是自杀。

所以,当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还非常听话的话,父母其实才应该感到担忧。

从生理学方面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发育进入高速发展状态。尤其是男孩,如果生理发育带来的大量能量无法排解,一味地用学习压力来抑制将会给心理带来强烈的无所适从。

因为,向外表达愤怒,只成叛逆。向内压抑愤怒,便攻击自己,成为抑郁。

那些性格外向活泼、叛逆恣意的孩子,是不可能会得抑郁症的。得抑郁症的,往往是那些听话的好孩子。

那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释放情绪,充盈内心呢?

依据教育学家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孩子对同一性追求的理论,我们在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

在民主、温暖、开放的家庭氛围下,呵护、促进青少年自我这个同一性的发展,当家长鼓励孩子自主,与孩子可以互相表达观点并共同探讨时,孩子更容易获得同一性。因此,家长应营造夫妻和睦、家庭民主、文明友爱的家庭生活氛围。可推荐或与孩子一起读部好书,特别是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对于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学生来说,是生活教科书,它给予孩子感情的震撼不是一般家长说教所能比拟的。让孩子从容步入小说展开的社会环境,追随主人翁地坎坷人生中颠簸,一起品尝欢乐和痛苦,以纯真的心去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孩子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终生崇拜的偶像。

二 理解接受青少年的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个个性心理特征,家长需要协助青少年寻找自己的平衡,将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改变其对家庭的过度依赖,最终建立起自主性。青春期的孩子,精力充沛,活动能量很大。父母不要以为他们整天学习就可能拴住他们的心,可以通过大量的户外活动,释放精力,放松身心。

例如:春游、远足、—人—菜烹饪大赛、春节家庭小制作展出等。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习摄影、绘画、弹琴、集邮、登山、游泳等。家庭活动的丰富,课余爱好的坚持,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兴奋点转移,为他们充沛的精力找到用武之地。

三、重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家长要注意来自同学伙伴以及社会小环境的青少年的影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交友指导,增强他们的社会观念,减少交友的盲目性,当孩子存在交友矛盾时,家长可以侧面引导,帮助分析原因,以平等的角度与孩子讨论并帮助解决问题,教育过程中。

换句话说,形成自我同一性,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你自己,你才能感觉到自我价值,你才能追逐到人生的意义。青春是美好的,我们用心呵护,静待花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