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记载了地球臭氧层受到长期破坏。
一颗恒星的爆炸性毁灭,这是一位科学家对超新星的解释说明。
在地球上,一件最糟糕的毁灭性消失事件是由一颗很遥远的恒星触发引起的。
距今3.6亿年前,在泥盆纪大约有75%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
至今为止,岩石保存了成千上万的孢子,它能由紫外线辐射而出现,这表明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受损。
有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破坏性力量可能来自很遥远的地方。
相关事件,超新星爆炸的景象,基于地球的灾难,例如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全球变暖都能破坏臭氧层,但是这些事件到现在为止仍未得出结论,存在疑问;以上是由从事相关质子运动的天文学家发表了他的见解。
然而,Field提到:大约在地球65光年时,一个或多个超新星爆炸均可触发臭氧层缺失;Adrienne,与Field一个研究小组的毕业生也发表了同样的话:把这些形象化,能够威胁今天地球,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参宿四,距离我们600光年远,一旦爆炸距离就25光年而已。
恒星的死亡?
研究组成员发表说:超新星爆炸能够结束像参宿四这样巨大的恒星,也能够强有力地破坏地球生物;高能量的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传递了第一冲击力,第二来自成千上万的带电粒子,这些都加速了超新星的巨大爆炸。这些混合物至少破坏地球臭氧层10万年。
化石记载了在大约30万年前的泥盆纪,生物的多样性大量下降,这也被称为“鱼世纪”,是由于鱼的多样性。因此,泥盆纪的消失可能参与了几起诡异事件,或者是两起或更多的距离相近的超新星爆炸。
“这是完全可能的。”来自Fields实验室的另一名毕业生,研究合著作者JesseMiller说道:“大质量恒星通常与其它大质量恒星成团出现,在第一次爆炸发生后不久可能出现其它超新星的诞生。”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方法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寻找泥盆纪晚期岩石与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钚-244和钐-146。(同位素指同一化学元素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同。)
“这些同位素如今是不能天然出现在地球上的,他们出现在这里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宇宙爆炸。”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本科生,研究合著作者ZhenghaiLiu在同一篇报告中提到。
研究团队人员声称该调查尚未开始。
超新星vs. 地球
菲尔德实验及其团队不是第一批寻找超新星与生物灭绝之间可能关系的研究人员。比如最近另一支团队提出超新星可能与发生在大约260万年前上新世晚期的小规模生物灭绝有关。
基于前文所述有记录证明的大量死亡实例,这种想法并不单单是无稽之谈。66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著名的导致非鸟类恐龙死亡的生物大灭绝就极有可能是由一颗直径6英里(10千米)的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我们研究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地球上的生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Fields说道:“我们是广袤宇宙中的文明,宇宙也在干预着我们的生活,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干预难以察觉,但有时也是迅猛而激烈的。”
泥盆纪晚期与白垩纪晚期的灭绝事件是科学家约定俗成已承认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中的两次。然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达成共识,随着全球变暖以及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现在正经历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作者:Mike Wall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