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薛林
最近,经熟悉的新疆文艺界的朋友热心引荐,有幸认识了以玉当纸、持刀代笔、用心颂圣、亦文亦艺的薛林先生。特别是看到孟驰北、周涛、易爽庭等先生们对他的激情褒誉,在提笔之前就触动了我对他的“铁笔玉书”艺术的钦佩之情!
既然有那么多的著名文化精英们都欣赏他的创造性劳动,[1] 由此,这固然会引发笔者对他的工作性质的进一步关注。因为就中国玉文化和新疆艺术史的研究方面,是我近些年来较为熟悉的学术兴趣及研究课题之一,所以,就和田玉文化的当下问题与思考不免与薛林先生的实干精神和宏愿不谋而合,这是我必须想要表述的第一点感想;其二是“铁笔玉书”之结合,在新疆(或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的学术价值究竟何为?这个问题非笔者所熟知,如果要谈其意义和价值也只能随孟驰北等先生对他的高度评价的基础之上再引申我的相关看法;其三是他在去年和前年连续制造了两度的、玉书片数最多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这一殊荣似乎属于非学术层面,“之最”的魅力可能与大众文化效应联系紧密,故本文无力评述。以下就前两点分别而论,如有不妥望玉文化和书法界感兴趣的同仁们赐教。
笔者首先推崇他的智性思维是对当前和田玉文化困境的准确性领悟。关于和田玉文化的困境,当前学界的普遍性共识无非有三个方面的迫切问题需要面对:一是玉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探讨与创新;二是玉雕技艺和雕琢手法的改良;再是精品玉石材质的匮乏与大众玉文化开发应用之间的合理关系。国内有关玉石文化理论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应对玉文化历史文脉及当下玉文化时代精髓的研讨。首要的是玉与中华文明发生的文化基因问题是一大亮点;[2] 其次有玉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明最高境界的自然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亟待厘清;[3] 再有物华天宝的和田玉石如何能够迎合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自然生态文明及大众文化的审美思潮等。[4]关于玉雕技术和雕琢实践的方面,每个时代自有其相应的科技手段,运用电脑机械技术大约是近些年来的新手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雕玉技法都与新技术有关,关键还在于因地制宜、因才施艺。至于说玉石材质的匮乏与合理开发应用之间的合理关系恐怕是当下面临的最棘手的麻烦问题。数千年来,自和田玉被视为玉中至宝之后,精品羊脂玉越发珍稀,目前已极尽枯竭,加之身价疯增,普通大众与之无缘。反之,而大量的普通和田玉石却被轻视,尤其是质地杂色的“垃圾玉”更是被搁置一边。同是和田玉,其身份价格居然有天壤之别。不过,形成这种观念及偏见由来已久,乃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所为。眼下这个实际存在的问题的确十分窘迫,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得好,就可以从文化心理层面缓解当下和今后和田玉“精品”资源有限的尴尬被动局面。 从以上和田玉文化目前存在的三个问题及状态而言,无疑,薛林应该是三个方面均有不同层面的感悟。他目睹了新疆和田玉近些年大起大落的风云变幻及萧条停滞态势后明确认为:和田玉雕文化的发展,欲走出困境必须要坚定信念,如果要赋予和田玉新的生命力,就要改变旧有的观念,不仅要传承优异的经典传统,更要推广和田玉的产业化规模,也就是要进一步拓展和田玉的群众文化基础,在玉及各种石头上寻求出路,尤其不能浪费一丁点和田玉的原材料。否则,就是对中华上万年悠久玉文化的极大不尊。有此理论支撑,他坚持不懈、身体力行,深入实践、开拓进取,仅五年时间,就初创辉煌。当然,薛林先生的业绩尤以应对后两个问题较为突显。在玉雕技术和雕琢实践的制作环节,他坚守己见,没有顺应时代的科技潮流,而是有意回避电脑机械的数字化手段,虽然他采用的是现在通用的玉雕机,但其真心实意是在手工操作中的人机和谐对话,其目的是要区别于民间玉雕师琢玉的工艺手法,而一般性的普通工序要经过多种精雕细琢、反复磨光后才最终成型。薛林玉雕书艺的突破性进展在于尽力彰显书法、篆刻艺术的基本规律。为了尽量不失书法的灵动性,摆脱工匠气,增加“自如书写”的生动气息,提高艺术格调,经多年手工积累的经验,他总结出高速度、巧角度、即兴随机等“刻写”技艺(高速度:钻头每秒150—200转的速度,一般性的速度仅为100转;巧角度:即主笔与侧笔、下笔的力度、笔画的深浅等都要根据字形及结构而选取“笔锋”,尽可能地一次性完成,这些技巧似乎都在模拟书法的笔性原理),如此操作既不同于普通的雕玉,也有别于传统的刻石,使得他的“铁笔玉书”独树一帜、生气昂然。在拓宽和田玉的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和田玉文化的品牌且不浪费和田玉的资源方面薛林可谓是独具慧眼,这与笔者近几年关注和田玉文化的相关思路基本趋于一致,[5]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看到了和田玉前些年繁荣之后所遇见的文化困境,特别是为面对极少量羊脂精品玉等之外的多数和田玉遭冷遇的窘况而担忧,不论是他的“铁笔玉书”的大众化之路的雄心壮志,还是笔者及其同好们(玉雕及收藏界中也有个别同仁)所提倡的和田玉文化必须走当代自然生态美学之路,其共同的理想都是希望新疆的和田玉文化能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健康轨道上来。故且,薛林所行进的光明之路是主动拓展,增进内涵,不仅选择开发一般化的玉石材料,使更多的普通和田玉应尽其材,同时还要把国学传统融进玉文化之中。①可喜的是,这种可贵的想法早已付诸于行动,并且身体力行了数年的时间,其间所贯穿的生活况味全在于习文、书道、印章、刻玉、涂金、赏石,金玉良缘遂成为他人生的修行乐趣。
我想正是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及独到之处,他的业绩才不断赢得了玉雕、书法、文艺界的称道。新疆玉文化研究领域资深专家易爽庭先生称道说:他给和田玉找到了一条出路;新疆诸多资深书法家均予以热情鼓励及赞扬,书协主席于小山题词赞:弘扬国学、传承书道;著名文化学者孟驰北先生也给予了非常中肯而贴切的评价:“在赋予玉石文化内容方面,薛林先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空间,也是一个新方向,它能给人以启迪,使许多文化人都能在这个空间里大显身手,给玉石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②笔者进而道鉴恭言:薛林所作事业,融书法功底、玉雕技艺而双管齐下,另辟蹊径、信步跨界,紧叩时代气息、引领玉文化当今潮流,真可谓:审时度势、颇具文心,艺书圣典、凿石通神,朴拙真义、雅致典丽,金玉良缘、温古开今,独开山门、可喜可贺!
注释: ① 他在玉石材质、色泽等选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诸如在青玉、墨玉、白玉等玉料的反复的实践中最终选择了以碧玉为主,且用金色赋彩,古色古香。金文书体也是精心挑选的。此外,他所刻的玉书内涵具有非常明确而清晰的时代感,温习儒、释、道等国学经典、传承华夏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文化语境里的确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② 遗憾的是,孟公于2013年4月仙逝,并未看到薛林近两年的新成果,不然他会更加欣喜的。(文 史晓明 )
艺术家简介:
薛林,笔名“半方印”、又署“铁笔轩主”,1955年生,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
薛林长期潜心书法篆刻以及金文玉书研究,把传统金文书法、玉器篆刻等艺术形式有机融合,承古韵而求新意,其书法篆刻、金文玉书作品《华夏英杰百人传》、《水浒108将人物篆刻》、《道德经章名篆刻》、《百寿印》等作品。著有《篆刻知识》《金文国学语录》等。金文玉简《金刚经》共计15卷,每卷13片。总数195片。金文玉简《道德经》共计16卷,每卷13片,总数208片。金文玉简《论语》共计49卷,每卷13片,总数637片。先后于2013年、2014年、2015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片数最多的玉简镌刻书法作品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荣获三连冠。
薛林以其才华横溢的天赋和孜孜以求的勤奋努力,在艺坛上获得好评;他能正确处理治印、书法、玉书、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实践深化理论认识,理论指导创作实践;书法增益篆刻的笔墨情趣,篆刻增加书法的金石韵味。书法、篆刻、玉书及理论研究构成了薛林的整体艺术形象。
作品赏析:
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