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湘灵:以诗为笺,写尽半生相思情

图源网络

贞元初年的符离镇,白居易在这里认识了比他小四岁的女孩湘灵。

这个女孩长得温婉动人,懂音律,两人可谓是青梅竹马。

待到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时,他们相恋了。

白居易在《邻女》中写下"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邻家少女湘灵,在井边打水的窈窕身影,成了白居易心中永不褪色的画卷。

可惜是的,八年的相守,终究戛然而止。

白居易向母亲提出迎娶湘灵的请求,但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

无奈,白居易二十七岁时,告别符离,前往宣州参加乡试。

他与湘灵挥泪话别,湘灵在渡口将亲手缝制的锦鞋塞进他的行李,白居易望着"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的题帕,第一次读懂门第礼法,在爱情面前筑起的高墙。

此后,白居易写下《长相思》: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他忘不了湘灵,而湘灵自知她家门第低,担心配不上白居易,无奈表示了“愿至天必成”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28岁的白居易考上了进士,回到符离住了近10个月。

他再次向母亲提出和湘灵结婚,却再次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曾经你是布衣书生,她配不上你,而今你是新科进士,她更配不上了。

无奈之下,白居易痛苦地离开了符离,并写下了《生离别》:生离别,死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自发。

贞元二十年,33岁的白居易,在京城长安做校书郎,举家迁至长安,他再一次请求母亲答应他和湘灵的婚事,但还是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甚至离开的时候,都没能让他和湘灵见上一面。

在之后的8年里,母亲不许他提湘灵。

白居易也曾以不跟他人结婚来对抗母亲,但依然没用,并且在他37岁时,母亲以死相逼,他不得不娶了同僚的妹妹。

痛苦之中,他写下《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此后,他每天都会思念湘灵,在冬天,他写下“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在秋天,他又写下“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三十七岁,白居易被迫成婚前夕,《寄湘灵》中"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的墨迹未干,秋风已卷走最后一线希望。

40岁那年,白居易回渭村为母守孝,想起了已不知去向的湘灵,心中的痛苦无处化解。

于是,便在《夜雨》中,他写下"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断肠诗句。

七年后,也就是公元815,白居易被贬江州,没想到在赴任途中,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湘灵,两个人相见便是抱头痛哭。

白居易自觉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满心愧疚的写下了《逢旧》: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江州一别,两人从此永别。

湘灵终身未嫁,刺痛着白居易的心。

一年后,当白居易晾晒衣物书籍时,见小侄儿把湘灵送他的鞋置于水盆玩耍,便急忙制止,和湘灵相处的往事袭上心头。

他写下了《感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50岁那年,白居易官越做越大,高兴之中却又想起了湘灵,写下《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53岁那年,白居易又回到符离老家,向当地居民打听湘灵的情况,但无功而返,自此,他和湘灵的爱情无奈地画上句号。

这段被门弟制度碾碎的爱情,最终在《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得到了回响。

湘灵的身影,永远定格在白居易的诗卷里,成为大唐最凄美的爱情标本。

对白居易来说,湘灵是《长恨歌》里不死的杨贵妃,是《琵琶行》中漂泊的商人妇,更是《长相思》里“愿作深山木”的痴情客。

当我们在“在天愿作比翼鸟”的誓言里,听见心碎的回响,便会懂得,中国文人最深刻的情书,从不在洞房暖帐,而在求不得的裂缝中长出的、带血的诗行。

白居易终是把不能言说的相思,炼成了长生殿前的比翼鸟。

当杨贵妃在诗里‘回眸一笑’,盛唐的霓裳羽衣下,分明晃动着符离镇十五岁少女的裙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