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我们都听有的父母这样描述说:“我的孩子不爬就走路了,”还补充说到“就是不爬呀!一放到地上就哭。”其实这个时候,我很想问孩子的父母几个问题:
一、你放他在地上就哭是经历了几次你就认定他不喜欢?
二、为什么孩子一哭你就要放弃?
三、你给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了吗?恐怕孩子还没开始,父母便放弃了。
妈妈:“爬虽然很困难,但是只要你帮助我,我也会,也会的,妈妈,你千万别放弃!”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孩子学爬的家长误区
误区一:父母觉得爬行根本就不重要,走路才是孩子聪明的重要体现。
误区二:父母没有预备好引导孩子爬的精力。
误区三:没有预备好孩子爬行的物质环境。
误区四:过早的教孩子走路,错过了爬行期。
误区五:孩子在户外或者商场等爬是被不允许的禁区,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喜欢怕。
误区六:老一辈觉得是遗传,他的爸爸都不会爬,他肯定也不会。
温馨提示:爬爬更健康
户外爬,丰富孩子不同的感知经验
先以哆来咪的故事作为引子来开启我们的话题
——哆来咪的爬行引导
由于我前期工作较忙,哆来咪由婆婆照顾,所以翻身、爬行等大动作都相对晚一些,之后我觉得辞职自己带孩子。哆来咪从八个月才开始向后退,看到小她两个月的小孩都会四肢向前爬了,老母亲的心是焦急的,加上哆来咪比较胖,爬行对他来说是困难及痛苦的,同时这个时候的哆来咪对于爬是很抵触的,只要把她趴在地上,她就会哇哇大哭,作为拥有多年幼儿经验的我,我只能用转移注意力+多元化刺激的方法,这其实就是让她忘记当前自己在趴,通过增强手部的力量来提升爬行的能力,从开始的30秒到5分钟的趴我觉得都是哆来咪的巨大进步,再慢慢的到后面坚持更久。有时候我的婆婆也会在一旁说一说她不爬就算了,不要勉强她,他爸爸就不会爬。(哈哈,妥妥的遗传定律。)我一直坚持每天在哆来咪心情好,睡觉起来后给她做趴的练习,再到后面的慢慢的各种花式引导,坚持差不多两个月,胖胖的哆来咪还是向后爬和原地转圈,但是我发现她变得灵敏了,手部力量增强了,我知道她会爬的那天来了,在她10个月零7天的时候,哆来咪会踉踉跄跄的向前爬了,这一刻,别说多么的高光了,因为我知道爬行对孩子的好处是多么多么的好!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哆来咪10个月就很想走路,但是我都没有让她走,奶奶很想让她走,我都直接的拒绝了,并转发了很多爬行对孩子的好处的给奶奶看,最终奶奶站在我这一边。
爬行练习阶段:
一、在家把所有的东西整理,给哆来咪腾出很大的一块空地助力她爬行。
二、支持她在户外的任何地方爬,地上、篮球场、商场地上等等,这时候有很多好奇的和提醒的声音都在告诉我:“地上凉、地上脏,不要让她在地上爬,”哆来咪作为为数不多的爬行婴儿,作为全场的焦点,并被不同的声音质疑我早已经见惯不惯,会有好的微笑回应,毕竟,娃是我的,我该咋样还是咋样。可以在外出的时候带上湿纸巾和棉柔巾,爬后给孩子清洗。接着我和婆婆商量,因为哆来咪爬的晚,就预留三到四个月的时间让他她爬,晚点学走路没关系,婆婆也同意。
三、进阶的爬,根据最近发展区,给她设置不同的障碍物爬,在地上粘贴不同质感的布块让她感知爬,不同高度的障碍物爬,进行有坡度的上下爬等等,继续锻炼她爬的能力。
总结:
哆来咪现在是爬行小高手,其实就是我的坚持,我不会因为所谓的遗传定律就放弃,不会因为所谓的一哭就不爬定律就抱起来,不会因为爬不重要定律就不坚持,所以孩子会不会爬,或许不是孩子不想,她可能都在细微的进步,是我们父母放弃的太早,引导的太少。
我会爬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可以到处去探索,到处去玩喽!谢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