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大热,考完试的我终于在今天看了这部万众瞩目的电影。正如大多数人所说的,前半部分搞笑,后半部分催泪,但我似乎并没有get到泪点,全篇只是感觉很愤怒。
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寄希望于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
徐峥饰演的程勇原本是一名卖印度神油的普通中年男子,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了仿制药的巨大市场:一瓶抗癌药在国内买正版要几万,在印度工厂买仿制药只要五百,而且药效几乎一模一样。为了付清自己家人的巨额医药费,他决定挺而走险,开始从印度走私药品。许多患者吃不起正版药,听说程勇这里有仿制药,便纷纷前来购买。随着生意的越做越大,树大招风,他害怕了,决定收手。
和他一起合伙的人很震惊,不知道程勇为什么这样做,毕竟卖仿制药不仅能赚钱,更重要的是能救他们的命。面对这些疑惑,程勇觉得很委屈,他并不是患者,这个药和他什么关系都没有,而且这是犯法的事情,自己有孩子、有老人要抚养,凭什么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为了别人自己却要去坐牢,这难道应该吗?
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这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
我很想问一句:竟然这么渴望,为什么不自己去做呢?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和家长灌输的道理。长大了,却连基本的东西都丢了,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没有渠道,那就自己去联系工厂,自己去找路线,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别人可以做到,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做到呢?说到底,只不过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罢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犯法的行为,想逃避责任,却又想从中获得利益。
就像大家都知道当老人摔倒了要扶起来,但很多人因为怕被碰瓷而不去做,一旦被人发现自己没有完成这个“职责”,社会舆论便纷纷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他。可是当那些指责的人真正面临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真的会像自己口中说的那样做吗?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电影中的影响更大,一边是坐牢,一边是成千上百条性命,的确很难抉择,但无论怎么选,都是值得尊重的。
电影中的主人公程勇最终还是选择做一个“救世主”。
他也放弃过,但看到曾经的合伙人因为药太贵而那么痛苦地死去,他选择了妥协。
这似乎是一个大家乐见其成的结果,但却是以程勇的五年牢狱生活作为代价。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不赞成帮助他人,只是希望当别人在决定要不要做不是自己分内之事时,能尊重他们的选择。
帮你,是出于想,而不是必须。
当程勇用自己的钱补贴那些药钱的时候,曾说了一句“就当是还他们的吧”,其实他从不欠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