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学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以前在工作中,比较而言,自认为是一个爱学习之人,无非也就是多看了两份文件,每年做工作总结时,就会理直气长的、有的没的的写上注重学习、有学习能力等等评语。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问了他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哪些书或者什么人对你的人生或者专业影响比较大?他想了老半天,说到:觉得若干年前的一本小说《人生》对他的影响最大,那时感受到了奋斗的激情,觉得一定要走出山沟,考上大学。可是三、四十年过去了,人生的最好时光就是这个时段了,仅仅才一本《人生》而已。这个“朋友”估计有1000多册藏书,恐怕这本《人生》并非在藏书之列。这也是一个爱书之人,每天都要看书,看了几十年的书,对看过的书却丁点都没有印象。从平时的交谈中,也未发现他有什么可交换的有价值的观点。随意在他买的众多国学书籍中抽出一本当今有一定专业名望之人写的书,让他评价一下,没想到,他竟然说,看不进去。接着又评论到,这是一本东抄西拼之书。没有看过、随意翻翻就能做出如此判断,直接感到无语了。由此想到,占有大量的书籍、把所有书籍都当工具、有事随意翻翻,没事只当摆设的态度,书籍是否起到了和先贤交朋友的作用,书籍是否起到了启迪观念的明灯作用,书籍是否有助于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
昨晚,因为要应付“学习”,一些照本宣科式的讲课也就忽略不计了。但一个有关“主动人生”的讲课却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讲课的老师一口气侃侃而谈说了37分钟,没有一句废话,全是用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其中讲到和6岁的儿子27天的壮游,如何去规划线路,如何去记录旅途,如何在旅途中学习、交流沟通等等,从而向听众推荐怎样开始一个主动的人生。
我们经常会迷茫,有时身处迷雾也没感觉,看着曾经定下的一个个目标没法实现,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其实,这也是一个思考筛选的过程,有些人少年老成,从小就立下志向;有些人后知后觉,一生都在选择、举棋不定。这世上就没有事先画好的线路图,只需按图索骥迈开双脚走就是了。如果真有这图,这样的生活看似简单轻松,那也太没有惊喜和趣味了,况且根本就没有。
主动的人生,这词听起来像励志,其实更多的是方法,就是一个“记录”和“担当”,开启了主动人生的两大窗口。记录不是写流水账式的日记,它主要包含了“深度思考”、“融会贯通”、“价值观锤炼”、“观念体系的形成”。日积月累,没有近道和便捷之路,靠的是认准一个方向,默默耕耘,在体会读书快乐心流的同时,也渐渐地在塑造一个不同的自己,因为今天的你比昨晚又有一点点不同。
我想,007不就是一个记录的窗口吗?天底下就没有难写的东西,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时时鼓励自己,只管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