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关系,会经常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交流。
大部分情况下,交流的是企业的业务、流程、需求等公事,有时候会聊点题外话。
这些青年才俊或者业务骨干或者高管大佬,有着深厚的行业积累,有着对业务、管理、软件产品的深刻见解。
这个系列,我会把碰到的、听到的,来自于各种各样客户/用户的想法记录下来。
对甲方爸爸发自内心的尊敬。Respect!
客户是我的老师!
“有很多基层员工是做事的,他们的想法你们不一定要听进去。”
“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简单点,让他(个人)的操作简单点。是操作层面的需求。他不会管那么多,最好,上班按一个按钮,然后喝茶看报纸,下班按一个按钮,结束。”
“而领导的需求,是整体业务流的效率提升,侧重于业务的改善和优化。”
来自于某制造业公司,在其细分领域全球第一占比的CIO。
我觉得说得挺好。
正巧,我在看梁冬/吴伯凡的《无畏》,里面提到“合成谬误”,我觉得连成线了。
萨缪尔森提出的“合成谬误”指的是,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确、有效率的,加总起来却是一个谬误。
很多人的自私行为或者说投机取巧行为会导致集体的愚蠢和谬误。
企业是这样,个人也一样,很多人作选择,都是依据利益最大化或者最简便、最省事的方法,起码会选择在当下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但是这样的人最后结局往往都不是太好,原因就在于整个选择行为也陷入了一种“合成谬误”。
需求,需要认真倾听,但更需要认真思考。
做产品一定会做需求收集、整理、筛选和排序。
但To C(个人消费者)和To B(企业客户)的差异在于,C端市场一般只需要考虑两个角度,即买卖双方,而B端涉及的人员层级、角度、利益方则多得多。
这要求一个B端产品在需求打分,甚至需求评审模型制作时,设置灵活合理的评分权重。
通用型产品会设置多个模板,不同的功能搭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性能配置。
定制版产品,则更考验顾问公司、实施方在产品之上的量体裁衣技巧。
所以我认为,B端的产品优先级是这样的:
功能——>便捷——>美观——>智能
当然智能是便捷的生力军,是时代滚滚向前,前沿技术的倒灌。
B端软件产品,与C端的差异之一,在于使用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两个群体,这是一个两者博弈,取得产品均衡点的关键。
宏观上,要让企业降本增效,流程优化,辅助战略/愿景实现。
微观上,要让用户操作舒服,功能完善之外,尽可能简单便捷。
用数据,效益增长效率提高的数据,征服管理者。
用体验,比之前操作/使用更便捷的体验,安抚操作者。
B端产品的夏天就要来了。
虚心向优秀的人学习,多倾听多思考,你的顿悟可能只是他人的基础认识。——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