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上上周六(8月27日)“环游”前海的时候顺便也走了玉河,确实真就是顺便,因为就是从万宁桥过地安门外大街到马路东边儿去的事儿。本身就在我“环游”前海当天的计划之内,不过我原本的计划只有玉河北段,走到地安门东大街后发现还有南段,临时决定整个儿给走完的。然后上周处理完照片搜相关介绍的时候发现:1)咦,明明一路走过来的,我怎么有东西没拍到啊?!2)看网上有说玉河庵里MS有关于玉河的介绍,但我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进入到最里面。
其实上周六(9月3号)原本不太想走的,我带了笔记本去老妈家,准备写文儿的,但是高大全的毛病一犯就又决定出发去补拍照片及再度参观了。因为只是要去东不压桥附近这一个点,所以直接扫了个小蓝,骑了3.5km,还是跟上上周六一样的路线,骑车逛胡同是另外一种体验,也很舒服,但仅限于比较宽的胡同,否则如果停停走走就是给别人添乱了。今儿这篇儿就是两个周六下午的内容凑在一起,终于算是比较全的走了一遍玉河两岸吧。

玉河始建于1293年,是元大都的漕运通道,元代始称通惠河,明代改叫玉河。明朝以后,由于缺水等原因,玉河的漕运功能慢慢消失。1918年后的几十年里,玉河逐渐断水。1956年,河道被彻底填埋,上面陆续盖满了房子。2005年,作为北京市六片文保试点项目之一,玉河保护工程正式获批立项。
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一期考古挖掘。在历时一年多的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时期的河道及堤岸,东不压桥、玉河庵东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遗迹;出土有玉河庵碑、银锭锁等大批文物。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等,按其出土原状向公众展示。如今,在东不压桥展区,可以看到燕翅、裹头、券脸石、金刚石条、石墩等古河道遗迹;在万宁桥下方,两只镇水石兽俯卧在堤岸两侧,北岸那只为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
2014年,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当年,玉河故道二期保护工程启动,从平安大街到北河沿大街,全长600余米。但这次的考古工作却收获不多,除下澄清闸外,连完整的河堤都没有找到。而且河道很深,不适合原状恢复,只能填埋之后,在上面做景观公园。


澄清上闸(含万宁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中段,前海(什刹海一部分)与玉河故道相接之处,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闸桥所保存的历史构件及建筑形态反映了元代的建筑特征和人文特征。现桥西存有四只镇水兽(上、下各两只),桥东存两只,其中桥东北护岸上的为元代石雕,颌下刻有“至元四年(1338)九月”,桥西设澄清上闸。现桥西恢复河道宽约20米、深约2.5米、长约60米,与什刹海前海水域相通。桥东恢复通惠河河道长约1000米。现存石桥完整,闸槽尚存,一直作为交通干道使用,保护情况一般。
从万宁桥处过马路,进入桥东的拐棒胡同,开始游览玉河沿岸风光!







玉河故道,始建于元代,是元代连通海子与通惠河的主要河段。明宣德七年(1432),元时的通惠河被皇城北墙从东不压桥附近截开,东不压桥以南部分被圈入皇城内,玉河成为皇城内河道,漕运功能随即丧失,玉河水从此只供排水用。清代由于水源的逐渐萎缩和水量减少,玉河在宽度和堤岸质量上大不如明代。民国玉河自南向东逐段改为暗沟。南河沿至正义路一线在民国时被填。20世纪50年代,玉河河道改为暗沟,玉河北段流经的东不压桥被拆除,但留下引桥,埋入地下。玉河河道对北京城的漕运、供排水都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进行了考古挖掘,河道遗存保存较完好,以石质为主,河道遗迹宽度为13.5-22.0米、深度为1.8-3.0米,目前进行了护坡加固工程、东不压桥遗址修复、河底及展示面清理工程并对玉河庵进行了修复。皇城根遗址公园沿线至正义路南口段,为地下暗沟,掩埋于城市绿地和道路之下。














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中段地安门路口东侧,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东不压桥桥北为澄清中闸,东西两侧闸槽尚存,相距约5.6米。东不压桥东西两侧引桥桥面石尚存。引桥由花岗岩石块铺成,东高西低,呈东窄西宽扇面形。其宽端约9.2米,窄端约7.6米,长约8.2米,石块厚度不均,最厚处约0.5米。东部有呈散落状的少量东引桥花岗岩石。



李公德政碑:发掘于后门桥附近。碑通高2.08米,碑首高0.82米,宽0.86米,浮雕四条前后左右对称的蟠龙,正面篆刻“李公德政之碑”,两竖行共六字,阴刻。碑身高1.26米,宽0.8米,厚0.26米。碑文计二十五纵行,七百余字,隶书阴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