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开始在简书写字,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思,这里面有快乐、有悲伤、有感动、有顿悟。
我从未写出过称得上作品的文章,或者说我根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作,充其量是小打小闹的自娱自乐而已。我没有从事过与写作有关的职业,也没有想过系统地学习写作,有的只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我看到很多牛人都提到这本书,并对它赞不绝口时,我想要看一看这本书如何吸引了这么多的牛人。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安.拉莫特,1954年生于旧金山,她是职业作家,并在全美各地多个写作研讨会教授写作。
这本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它起源于一个故事。
三十年前,作者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着作业本和一些鸟类书籍,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简直快哭了出来。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坐在他身旁,把手放在他的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结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多年来,莫拉特把这个故事谨记在心,写作的时候,以及给写作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她总是把它当成一个鼓励送给自己,也送给她的学生们。
这是一本小说写作指导书,更是一本人生指导书。作者从写作的角度谈人生,亦从人生的角度谈写作,无论你是否写小说,无论你是否从事与写作有关的职业,这本书都值得好好读一读。它告诉你如何写小说,你会明白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关于生活的高见,书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句子既有趣又可爱,值得细细品味。
那么,写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小说又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呢?
很多人认为备受尊崇的作家在撰写作品时,都很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因为他们早已想好大部分情节,所以他们完成的书会如此出色,他们的生活会如此轻松愉快,他们的自我评价会如此高,他们单纯的信念和好奇心会如此丝毫未减。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写作可能是一件令人非常丧气的工作,因为它牵涉到我们内心最深切的需要:需要被看到、被听到,渴望自己的生命有意义,需要觉醒、成长、和有所归属。他们动笔时的感觉并非神清气爽、兴致勃勃、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他们在寻思适当的情节与结构时,总是烦躁不安、唠唠叨叨、越来越没劲。作者曾在沮丧、烦闷、忧心的时候,凑出租车钱到金门大桥试图跳桥自杀,后打电话给朋友,被朋友提醒劝阻。
写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摆脱自己的完美主义心态、动笔开始、写出拙劣的初稿、错误的开头、场景设计、情节论述、克服写作者障碍、寻找你的表达方式、修改书稿等过程。
莫拉特在书中讲过两个自己写作过程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经历是写美食评论。
撰写这些评论通常需要两天时间。虽然莫拉特已有多年撰写美食评论的经验,但是动笔时仍会感到心慌。首先她会拉着几个很有主见、口齿伶俐的朋友一起上餐厅用餐,然后把每个人的趣话妙语记录下来。回到家开始尝试写一段开头,觉得糟糕透顶、惨不忍睹,然后删掉、再试。因为此时,唯一该做的就是写一段真的非常拙略的初稿,反正没人会读到。她会写下比应有篇幅长两倍的初稿,其中包括啰嗦无聊的开头,愚蠢可笑的餐点描述,她的朋友们所说的话。她甚至担心有人读完会认为她要自杀,因为她发现自己文思枯竭,脑子死机。不过第二天她坐下来,删除没有必要的部分,搜寻适合当新开头的部分,思考在何处结尾较有力,接着开始写第二份草稿。
莫拉特说,几乎所有出色的创作都是从不忍卒睹的第一次尝试开始。你必须从某个地方起步,将想法付诸文字。初稿是下等版——你只是写下来。第二份草稿是升级版——修改文字,提升质量。第三份草稿是牙医版,你检查每一颗牙齿,若幸蒙天助,便会发现他们健全无瑕。
第二个经历是写小说。
莫拉特在写她的第二本小说时,将第二份草稿寄给编辑,却遭到了否定,编辑让她从新构思另一本小说。但问题是,她已经把预付稿费花掉一大半了。她陷入了极度的沮丧和恐惧,接下来一个多星期都是如此。羞辱感让她狂躁不安,同时又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心害怕。然后她动身去将来埋葬自己的地方,租了一栋老旧的田园风格的大房子,舔舐自己的伤口,等待自信恢复。
她重读自己的小说,觉得很棒,并非一团糟,于是,她把三百页的稿子一章一章摊在地上润色,准备动笔写第三份草稿。埋头工作八九个月,终于将第三份草稿的第一部分寄出,编辑大为惊艳,然后是第二部分,编辑非常喜欢。当她完成第三部分,便借了姨妈100美元飞往纽约,准备和编辑面对面修润书稿。然而她得到的不是最后一份预付稿费,而是编辑的一句话“我感到很抱歉。”
又一次遭到否定,她震惊到哭不出来,只觉得心灰意冷。想到为了创造那些美丽、快活、严厉的角色,花掉将近三年的时间,她怒火中烧,打电话到编辑家找他。她解释这本书的方方面面,她太激动、太生气、太难过、太失望、太委屈、太震惊、太难承受,她讲的口沫横飞、慷慨激昂。最后编辑开口说:“听着,我要你写出刚才对我描述的那本书。你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做到。”她照做了,她写了四十页的情节论述寄给编辑,它成功了。她得到了最后的预付稿费,还清了借姨妈的钱。这本书在第二年秋天出版,成为她最成功的小说。
那四十页的情节论述,上面有随手写下的附注,涂掉的字迹,咖啡和红酒的污渍,而这也是她曾奋力走过那段历程的美丽记录。
通过这本书和莫拉特写作的故事,我对写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白了小说是如何生产出开的,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其他的收获。
(一)关于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压制着的代言人,它会束缚你一辈子,它会逼疯你。
为了追求完美,你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无法开始。当你需要为你的作品或者其他事情做决定的时候,你会纠结,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所写的每一个字,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重要得不得了。事实上,纠结是最大的成本,因为纠结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
对于完美主义,莫拉特有一个形象的隐喻:完美主义建立的基础,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的步伐够小心,稳稳踏在每个垫脚石上,就不会摔死。但实情是,你终究难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还比你做的好太多,也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当不知如何是好,干脆就从中随便选一样去做,反正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犯下错误,如此,你会明白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你也会明白可以尝试走另一条路。就像写小说,故事开始成形,作者逐渐明白了自己不是在写什么,而这点将帮助他发现自己是是在写什么。
无论如何,做任何事,如果不开始试着克服完美主义倾向,便不可能持续太久。
如果你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吧。
(二)关于妒忌
妒忌的感觉会难以形容地糟糕。你会一连几天痛恨所有的人,不相信任何事。当你看到一位没你有才华的人获得成功,得到鲜花、掌声、名誉、地位、金钱、甚至爱情,而这个人还是你的朋友,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希望ta遭到小小的不幸,或许可以让你受伤的自尊得到一点点发泄。
难题在于接受,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说一个人从不妒忌,那是假话,重点是不要让这些情绪加重痛恨自己的心理。
在任何一个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更成功。天赋、努力和运气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的公式。接受现实,心平气和地去做事,就算不会成功,也总有小成。你要相信,你终究会获得自己配的上的结果。
莫拉特是一个非常富有幽默感的作家,书中到处都透露着她那贱兮兮的可爱模样。她告诉自己,鉴诸历史,当一个人太快成功,没过多久就会遭逢希腊悲剧式的祸事。而她既没有太快成功,也没有随时间变得更有成就,其实是处于较有利的地位。
这种想法是不是很萌啊?谁说非要功成名就不可呢?
(三)关于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知易行难。遇到困难,人们总会感到焦虑,压力重重,或悔恨过去,或担心未来,就是不能好好地把握当下的生活。
其实,如何看待一件事,比这件事本身重要。遇到困难,我们只需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来。
莫拉特在书中写道:道科特诺曾说过,“写小说就像开夜车。你的视线只达车头灯照的到的范围,但你还是能这样走完整段路。”你无须看见自己将去何方,也不用看见目的地或途径的一切。你只要能看清前方两单英尺的范围即可。这是目前为止她所听过关于写作或人生最好的建议。
如果感到迷茫,就去读书、见人、谈事,这是很好的改变心智的方式。如果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就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来。当你专心地投入当下的每一秒钟,把手头的每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你会找到自己的路。
我们要学习把握当下,不是上一个当下,也不是下一个当下,而是现在这个当下。
(四)关于付出与得到
从莫拉特写作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看似风光无限、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经过非常艰辛的过程一点一点码出来的,这里面有汗水、有泪水、有绝望、有伤心,但还有热情。任何表面光鲜的职业都有其心酸的一面,有时你看到的仅仅是职业的艺术照,获得的信息往往是表面和肤浅的,也就是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
我们写出的作品很可能无人问津,更无法通过写作获得名誉和影响力,但若一直保持信心并持续练习,有一天可能会写出好作品,而且从希望写出成果进展到只想一直写,只想持续地做这件事,就像爱弹钢琴或打网球,因为写作本身带来很多乐趣和挑战。它给了你一个理由去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探索和挖掘素材,它促使你更贴近观察生活,并能从留意世间万物中获得极大喜悦。
写作,迫使你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总结,思维会变得更加敏锐。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沉寂下来,变得澄明。你会学会自我觉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重视和需要的是什么。
过程本身也是目的,我们总能从写作中得到抚慰。若阅读无法比其他世俗物质更能丰富你的生命,你也不会投入写作。写作和阅读减轻我们的孤独感,它们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深度和广度,扩大视野,滋养心灵。坚持写作绝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以上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这是我非常有推荐欲望的一本书。
我会继续在简书写字,它让我学会更贴近观察生活和自我觉察,让我学会用全新的观点看世界。
如果文字可以激励自己和他人,我愿意做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