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和马丽的新电影《抓娃娃》通过讲述一对超级富豪夫妇为了让儿子考上顶尖大学,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特别穷苦的家庭环境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中的难言之隐。
这部电影不仅票房成功,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中国式教育的广泛讨论。
《抓娃娃》通过沈腾和马丽饰演的这对超级富豪夫妇的教育方式,展现了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两种教育模式:
吃苦式教育和愧疚式教育。
《抓娃娃》的票房表现出色,3天票房破5亿,显示了其广泛的受欢迎程度。然而,观众对于电影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一方面,许多观众被电影的喜剧元素和沈腾马丽的表演所吸引,认为电影既好笑又发人深省;
另一方面,也有观众认为电影对“中式教育”的讽刺过于沉重,感觉在观影过程中被“强行上价值”。
《抓娃娃》通过夸张的剧情,展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控制、期望过高以及对孩子天性的抹杀。“楚门的世界”般的设定,让人反思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否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富养与穷养的问题:
电影通过马成钢对两个儿子的不同教育方式,探讨了“富养”和“穷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大儿子马大俊在富养下被溺爱,而小儿子马继业则被穷养,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期望与孩子的个性发展:
马成钢试图通过穷养的方式让小儿子马继业成为成功的人,但这种做法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可能导致孩子失去自我。
社会成功标准的扭曲:
电影中反映了社会对于成功的扭曲认识,即认为财富和地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性:
强调了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的重要性。
避免“苦难式教育”的负面影响:
通过喜剧的形式,电影深入呈现了苦难式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让孩子陷入自卑、自我怀疑的囹圄。
平衡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
家长应该思考如何平衡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避免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与支持鼓励,而非苦难磨炼意志,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总的来说,《抓娃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喜剧电影,它还通过夸张的剧情和深刻的反思,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如过度控制、期望过高以及对孩子天性的抹杀,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促使观众对中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值得家长和孩子共同观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