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写作业,抬头发呆,突地发现以上两本书我看过的部分竟成了这个模样!
看一看自己的书,唉,真是不忍目睹。以前没觉得什么,今日一看便发觉自己“读书的痕迹”的确挺明显。
想着想着,我又想到了我与书的几个故事:
1.叛逆——反其言而行之
在学校时,“老班”临考前让我们专心学习,不要把功夫用在闲书上。可能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作祟吧,我直接创下了“两天三本书”的历史奇迹,可到假期,“老班”真正的让读书后,我却三四天还是只看了半本。而马思宜(my 书友),也似我这么一般,考前三天两本书,假期看书看的奇慢奇不上心。就此而言,我也算找到了一个与我“同流合污”的人了。
2.与书的“私会”
就上一个故事而言,我是怎么在老师的“焚书坑儒”下偷看的呢?下课时,我的同桌还有我的左左桌,他们都在奋笔疾书的写作业。我的桌子上却摆着一个英语课时练——干干净净的。这时我在做什么呢?我在英语课时练底下塞了一本《我与地坛》。午休的时候别人要么呼呼大睡,要么偷偷学习,这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我在值日班长的粉笔头底下“走一条自己的路”之——《秘密花园》记。晚上到了宿舍,这时我便开始了“无法无天”。被窝里,台灯下,不计其数的课外书完成了与我的“私会”。嗯,好吧,“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在早饭的时候看书,终是被老班发现了,不过没有关系——消停一阵后,继续出手!(这有可能就是我这次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吧)
3.我与书的相识
追溯起我与书何时相识?何时相“爱”?这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去问一下马思宜就知。其实七上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怎么爱看书的人。自从结识了马思宜,她在我面前不断提书讲书,日积月累,我也开始渐渐看书爱书。要说起启蒙我兴趣的书,不是学校所规定的什么《海底两万里》啊,《朝花夕拾》啊。而是余华笔下的一部《活着》,它让我体验到了文字的魅力,于是我从“铁三角”(余华,莫言,史铁生)的书入手,再将我的书与马思宜的书相互借阅,相互谈论,自然就成了一个嗜书如狂的人。
(附:新买的《病隙碎笔》到啦!!好高兴,高兴到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