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心里的“日记”
大民
很多人是从现实实用的角度注意日记的,如果倡导写日记,和实践写日记,能实现职业升迁和发财创富的目的,就可以做。有这样的效果吗?
答案是肯定的。朱永新同志很多年前就说,如果能够坚持写日记10年而不能成功,他会赔偿10万元。现实生活中,多少人因为写日记,改变了人生?多少历史文献、文学名著就是日记?数不胜数。因为写日记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从这个层面理解,日记可以说无处不在呢。
通过写日记可以修炼道德,实现自我教育。魏书生说的“道德长跑”,此之谓也。我甚至可以说,成功或者幸福的人们即便没把日记写在本子上,也会坚持每天一段无字的日记。
日记作为课题,同无数一直和正在进行的无数教研课题一样,是可以实现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双赢的。因为传授知识和智慧,就是教育产业的本分。中国人口众多,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传统。市场经济更让这种传统发扬广大,几何增长。有无数人通过奥数、英语等辅导班,或者电脑、财务、法律等职业培训实现了创富梦想,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告诉人们写日记的好处,通过写日记也可以成就美好人生,实现财富积累呢?
也许有人会问:没有写下来的东西,是不能叫做日记的。我觉得日记一定要呈现为文字,固然不错,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为什么要从“日记思维”“日记哲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和重视日记,就可以超越物的局限,实现思想的飞越。写在本子上是日记,写在电脑上同样使日记。写在电脑上是日记,写在心里当然也是。
“写在心里的日记”,倡导的是一种内敛、自律、严谨的思维习惯。也具备积累、整合、创新的基本步骤。我想,一个慎独的君子,他一定是在心里写日记的。一个成熟的男人,他一定有很多时间用来沉思默想。如果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写心里的日记”,则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或曰:如果“写在心里”也可以成为日记,似乎人人都在写日记了,也就没有必要提倡写日记了。其实不然。因为很多人连心里的日记都不写的。比如马大哈同学就不写日记,他做任何事情都是马马虎虎,稀里糊涂。任何事情做完了,转眼就忘记了。不反思,不积累,也不规划和创造。所以人家叫他“马大哈”,带有嘲讽意味,就是他没心没肺,不在书面写日记,也不在心里写日记,甚至连条理和清晰的思维习惯都没有养成。他只是顺乎本能和习惯,跟随大流和潮流,懵懵懂懂混日子而已。
作为日记思维和日记哲学的“日记”,他的呈现方式是无穷大无穷多的。它不是实体的文字和本子,可是他同样存在。在他落在纸上之前,那些文字、图像、时间、事件、因果,都已经存在心中。那些东西必然造福自己,是一笔宝贵的个人财富。我们通常重视的是造福人类的日记,忽略个人修为的日记,是日记研究一直不够发达的重要原因。能给别人看了造福人类,固然是日记,永远不给别人看的,只给自己“造福”的,同样也是日记。只在自己心灵里瞬间存在,也是日记。
前几天网上有人调侃我,说日记的日,是个动词。这是从日记内容角度考量的,却也道出了日记的重要功能:存储。局长、教授那些坏人们写性爱日记,传播出来被我们知道了,我们骂他。但传播不是他的本意,是别人传播到社会上并希望达到另外的目的。对他们的个体生命而言,当他活到了八九十岁,成了一段朽木,所有的记忆都模糊了散淡了,翻开当年的性爱日记,年轻时候的美好浪漫情境,就历历在目了。这可以成为晚年生活中最有趣的“隐私”。
曾经有个时代的人们认为,写在树皮上的给别人看的,才是日记。后来发展了,写在纸上给自己看的,也是日记。再后来,写在电脑上也是了。现在呢,当日记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的时候,他就无处不在了。
2011/10/14
[日记]日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注重比较真实地记录人们经验或者思考过的物、事、情、理。因为它可以积累、整合、创新,所以成为是人类工作、生活、思考的重要方式。因为写日记的过程就是选择、归纳、提高升华的过程,所以越来越成为个人修养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