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非洲的时候,我爸爸问我喀麦隆人吃什么,我说:吃芭蕉,木薯,马尿(谐音,本名Manioc)。他继续追问我:那主要吃什么呢?主食呢?我说:这就是主食啊!无面不欢的老爸摇了摇头说:这怎么可以做主食呢?现在想想还是十分懊恼,我怎么就忘记了,喀麦隆另外一个食物担当----法棍!
雅温得从天蒙蒙亮,一直到晚上,路边都有法棍摊。法棍的经典配菜有五种:红豆,意面,鸡蛋,鱼肉和牛肉。半截法棍通常100西法,每份配菜各100西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添加。偶尔运气好的时候,碰到的法棍摊儿,老板会送上一片生菜或者若干胡萝卜,那这简直是奢华版的法棍。路上来来往往经常会看到,人们拿着法棍边走边吃。法棍很长,半截的量其实已经很多了。饿的时候,来这么一根法棍,满足感瞬间爆棚。
雅温得的富人区Bastos街,虽然挤满了各种“高端”门店,但是法棍摊儿还是这些门店的夹缝中找到了落脚点儿。这条街有一幢显眼的欧式建筑,是歌德学院,平时会有很多学生去这里学习德语。歌德学院的对面是雅温得著名的法国面包店。很多人都会慕名来法国面包店买面包,但是它的面包价格相比其他店也是贵的出奇。
法国面包店的主色调是绿色,装潢简约明亮。和四周黑呼呼的其他门脸儿一比较,简直是Bastos街的一股清流。面包店门口常年有一名保安,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小绿”。他长年一身深绿色的制服,深绿色短袖下面套一件大红色的贴身长袖T恤,有时候还会带一个绿色的头盔。他很认真的在面包店前指挥来往的车辆停车,倒车,表情一脸认真。看着他,特别像超级玛丽里面那个总是蹦来蹦去的小人,特别滑稽。
法国面包店和法国酒庄,这两个门店的中间夹着一个窝棚搭成的小便利店。店门口有一张桌子和一条长椅,这是一个法棍摊儿。这个法棍摊儿生意超级好,早上开张,常常到中午的时候,配菜已经全部卖完,准备收摊儿了。她家生意的秘诀就是,法棍用的是隔壁法国面包店的法棍。法棍口感和香味都要比一般的法棍高好几个Level,吃客相对的也多起来了。
这个法棍摊儿的老板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相比于其他法棍摊儿的老板,她显得专业了很多。每次去买法棍的时候,她问你要什么,然后手脚麻利地将法棍配好,装袋,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废话。
与这家法棍摊儿相隔十米左右的法国酒庄面前就是另外一家法棍摊儿。这个法棍摊儿的老板是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小伙子。为了和小姑娘的法棍摊儿竞争,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件白大褂,来体现他的干净卫生。但是,因为他没有固定摊位,就把自己装配菜的桶放在马路边。所以,他的白大褂并没有对他的生意帮助太多。
这个小伙子是一个勤劳的小伙子,经常会在路上看见他,炎炎烈日下,头顶一个大盆,盆里面装着几个配菜桶,手里提着一大袋子法棍,找更热闹的地方卖法棍。有一次甚至在山顶的教堂前面,看见他穿着他的白大褂在停车场卖法棍。那一天,教堂有人结婚,所以人特别多,他飞快地割着法棍,看起来生意不错。
顺着这个小伙子的法棍摊儿再往前走不到二十米,是一个小男孩儿的法棍摊儿。这个小男孩儿看起来顶多十二三岁,长得很壮实,黑黢黢的胖脸上堆满了笑,看起来很有喜感。
他一看就是暑假被家长逼着出来卖法棍的小童工。有时候我同情心发作,想要招呼他的生意。他做法棍的时候,毛毛躁躁的,做一个法棍,浪费了好几个鸡蛋。但是,他满不在乎,还是笑嘻嘻的。拿到卖法棍的钱后,就跑到隔壁点心摊儿,买了一个牛角面包,蹦蹦跳跳地回到自己的法棍摊儿,认真地啃起来他刚买的牛角面包。
顺着Bastos街再往前走,还会有无数的法棍摊儿。有的老板是胖胖的Mademe,她们总是对着来往的人群热情地打招呼,招揽生意;有的老板是,脾气暴躁的大叔,他坚持不说英语,只说法语,当我告诉他我的配菜错了的时候,他会对我大声地说一堆我听不懂的法语,吓得我拿起配错菜的法棍赶紧开溜。也有的老板是老的腰都直不起来的老奶奶,还有很多很多....
法棍之于我,就是非洲的肉夹馍。法棍外焦内软,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麦香。想吃馒头的时候,我就会买一根法棍,中间夹上老干妈,和路边买来的烤肉串,偶尔还会加点牛油果。这样,中西合璧,吃起来很是过瘾,每次都妥妥地安慰了我想念馒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