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让我给他买鞋,自己懒得去逛,又看不上我挑的款式,我只好独自去了商场。站在运动鞋柜前,忽然想起他上次特意强调:“只要黑白灰,别的颜色都不要。”我忍不住笑了,现在的孩子,主意可真明确。
这倒让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那天,不知怎的,大儿子突然对我说:“妈,我发现你以前给我们买的衣服,都挺土的。”小儿在一旁听了默不作声。我第一反应是反驳:“哪里土?我觉得挺好啊!”他叹了口气,语气里没有埋怨,反倒带着点无奈的笑意:“哎,怎么说呢……最主要的是,我现在自己也习惯了这种风格。看到太花哨的,反而觉得不舒服。好像你的‘土’,慢慢也变成了我的‘美’。”
我一时语塞。那一刻才意识到,审美从来不是孤立的,它裹着记忆、习惯和情感,在日子里悄悄流转,最后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孩子小时候,我们按自己的喜好给他们打扮,或许不流行,却满是当时的温度。他们长大些,见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眼光,回头看从前,难免觉得“土”。可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品味认知,偏偏就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慢慢构建的——哪怕一开始是“不适应”。
其实他们抱怨的,可能从来不是衣服鞋子本身,而是想快点确立自我的心情。等我们顺着时间回头看才懂,那些他们曾嫌弃的“土”,早已悄悄钻进他们的意识,成了判断“美”的参照之一。这不是我们的选择多高明,而是爱和影响,常常是以沉默又持久的方式在发生。
大儿子那句话,乍听是“吐槽”,细想却是接纳。他不再否定过去,而是在自己的审美体系里,给母亲曾经的选择找了个安放的地方。这不是妥协,更像是理解与和解。
所以我拿起一双黑灰色运动鞋时,心里很平静。我知道它未必最潮,却简洁干净,像我们之间不必说出口的默契。它不会是他鞋柜里最耀眼的,但该能稳稳走进他的日常,陪他走一段路。
或许某天,他也会对着这双鞋摇头说“妈,这其实不太行”,但那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我们都是在一次次“土”与“不土”的争论和回味里,渐渐认得出对方,也认得出自己。
而陪伴,不就是这样吗?你挑选,他长大;你给出一份未必完美的审美,他却从中长出属于自己的、带着记忆温度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