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教导处安排了一名从平山转学回来的男生。初次见面时,他显得腼腆文静,成绩单显示四百多分,不算突出,但仍有提升空间。由于有领导担保,我也没有多说什么。唯一引人注意的是他那遮住眼睛的刘海,带着几分忧郁。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很快就和班上同学打成一片。课间他格外活跃,与初见时的文静模样判若两人,仿佛拥有两副面孔。
然而没过多久,小组长就来反映他上课讲话、爱说脏话——按班规,说一次脏话要扣100分。此外,作为青春期的男生,他喜欢留长发、追潮流,这本无可厚非,但校规对仪容有明确要求。他虽象征性地修剪,却几乎看不出变化。学校检查时,他因发型不合格被记名,导致小组被扣分。第二周他依然拖延不理,小组又被扣200分,他却表现得很无所谓,能拖则拖。小组长气冲冲地要求将他调走。我将意见转达给家长后,家长才带他去彻底修剪。
更令人担忧的是,后来有学生反映他不仅说脏话,还经常开黄腔,对象包括同学甚至老师,缺乏基本的尊重。他的父母待人接物很有礼貌,但这孩子远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温顺。
请家长到校沟通时,他对父母说话也毫不客气,语气凶悍。家长无奈地表示,他就是这样的“牛脾气”,并提到上次剪完头发回家,他还把热心开门的弟弟揍了一顿。
深入了解后得知,他当初去平山读书,是因为小学时有几个同学去了翰林学校,他便跟着去了。后来那些同学陆续转学,他感到孤单,才转回来。
家访发现,他在家基本是“四体不勤”的大少爷,与兄弟姐妹关系也不融洽,脾气暴躁。比如剪头发本是他自己的事,他却把怨气发泄在弟弟身上。
他的父母工作繁忙,早出晚归,疏于管教,亲子沟通也有所欠缺,这或许正是他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给家长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家长的身教与刻意示范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表演如何向对方表达感谢,以及如何表达不满等。例如奶奶做好了饭菜,妈妈能主动表达:“今天的饭菜真好吃,奶奶辛苦了!”“老婆,你刚才那句话让我有点不舒服,我们能换个方式说吗?”通过潜移默化的示范,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情绪。
2. 建立高质量沟通机制
家长可以每周选择在周六晚上(在平山上学的姐姐会回来),设定15分钟为专属交流时间。在此期间,全家放下手机。询问孩子这周在学校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孩子在表达期间不要打断、不要批评,只需要先认真倾听。听完后,总结一下孩子的意思,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只要孩子愿意开口说真话,,这就是重建亲子沟通的好的开始。
3. 实施家庭责任积分制度
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份需要孩子承担的家务清单,这个事情是根据年龄大小能实施,例如:弟弟倒垃圾,摆碗筷,哥哥扫地,姐姐洗菜,辅导弟弟做功课等,任务具体可检查。完成一项任务可获得相应积分(如倒垃圾1分,辅导弟弟加5分)。积满一定分数,可以兑换一个他合理的愿望,例如:周末多玩半小时游戏、一份想要的零食、一次家庭户外活动等。通过做家务,培养责任感,改善与兄弟姐妹的关系,而且此项活动重点在于完成任务获得奖励,而不是没完成任务就受罚。
4. 针对“说脏话/开黄腔”的行为矫正计划
全家(包括父母)共同约定,明确几条绝对不可以说的脏话和禁忌话题(如针对他人的身体、外貌、家人的侮辱性语言)。
然后准备一个透明罐子。家长和孩子互相监督,任何人每说一次脏话或黄腔,就往罐子里投10元钱。这笔钱不能用于家庭娱乐,而是定期捐给慈善机构或购买图书捐给班级。
目标是让他直观感受到不雅言辞的代价,并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
5. 加强与学校的协同监督
家长要每周主动通过微信或电话与班主任进行一次简短沟通,了解孩子本周在校表现,尤其是礼貌和课堂纪律方面。直到孩子的行为得到纠正后,再减少与老师沟通的频率。
最后,和家长强调,一定要保持耐心。 孩子的行为问题不是一日之寒,转变也不是一日之功。当他出现任何微小的进步时,家长要及时地、具体地给予表扬:“儿子,妈妈注意到你今天一整天说话都很文明,这让我感觉特别好!”让孩子有成就感。
通过正面评价,积极强化,陪伴孩子平稳度过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