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失眠比较严重,每天的催眠工作就是背一背心经,从观自在菩萨到菩提萨婆诃,不足300字,因为大多为非常用字且对内容的理解非常缺乏,背诵起来就特别容易绕晕、忘记,于是助眠效果非常好。
但那个时候,非常好奇为什么对菩萨的形容是自在的?而非其他?怎么观?
近日新搬了家,从地铁下来回家的路上,通常会经过两条河流,一条两边都是密林,一搜小船长久地被拴在桥下方,日复一日,波澜不惊;一条一侧是小区一侧是篮球场和各种健身设备,每日回家的时候人声鼎沸,仿佛可以感受到无数汗水在空中上下浮动。时值夏天,不仅身体受困于炎热,偶尔精神也会思虑白天未解决的事务与晚餐的着落,有一天在上海为数不多的蓝天中,经过密林的河流,见到了河水中密林和蓝天下朵朵白云的倒影,驻足许久,有一种久违的快乐。有一个声音在耳旁想起“如何使一个人安于独处,获得自在”,走在路上的人自然自语到“每时每刻你都会发现不同,不因好坏而不自在”。就像在周末,如果下雨,打乱计划那就安然享受音乐、电影或者电视;如果晴天,就心情愉悦的出去走走看看,即使只是在菜市场附近转转,听听大妈唠嗑、大爷吹牛和瓜农聊聊今年的天气和产量消磨时光;如果植物还在生长,观看生长的力量,享受等待的乐趣;如果花卉已然开放,珍惜花开时的美丽。
也是在最近2年的时间内,才逐渐学会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过去和解。过去不论好坏,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着极高要求却行动力低下的人,也因为这样的要求和实现之间的差异而时常懊恼,后悔,感叹为何没能做到更好;但另一方面又很快将这一页翻过去,继续游戏人生。所以在很多时候,对自我的鞭挞或者不满意可以占据很长时间,直接导致没时间和其他人交流,因为自我反省还来不及呢。后来,当逐渐认识到这个矛盾可能一生都会存在的时候,开始接受自己,接受一个合理的目标和合理的行动力。比如学游泳,从游的很好的目标转化为学会;比如做项目,从项目预期做到独一无二转化为项目完成度、全面度至少80%;比如做饭,从期待大厨级的装饰、摆盘、口味转化为能满足我一个月不重样的美味即可;比如与父母的沟通,从原来计划的一周一次长时间的电话聊天调整到隔三差五的骚扰。当开始朝着这个方向,以每天为重要的一天开始生活时,早起游泳、下班前干完活、下班后做饭、饭后与母亲大人聊一会儿,都成为了一种可实现的、流畅的目标;于是,每天的时间似乎变得很长,你可以经常在早上的时候吃到烤箱烘焙的美味而不是匆匆在公司门口买个早餐再到公司吃完;你可以提前15分钟到公司,安排半个小时的财务学习时间。你也可以下班后经常吃完饭、运动后还有1-2个小时的读书时间。
自在了,是不是就没有欲望了,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佛家强调普渡众生,难道这不是一种相对奢侈的欲望,它界定了如此广泛的范围和规模的边界;而接纳自己意味着会为自己设置合理的欲望,会从宏观、理想的范围下降至微观、可实践的范围。就像很多时候,或许我们都在期待理想的爱情和故事,但却忘记了在爱情里一些微小的感动。这样的感动可能很小,也许是外出男朋友全程背包,也许是居家女朋友毫无怨言的准备早餐,但它却存在。所以当有一天我们用质量去记录生活而代替时间或者符号去纪念的时候生活美好了许多。这种感觉非常类似你和一些人认识很多年了,却几乎没有一起经历过一丁点事的时候,才发现你只记住了时间的维度而没有任何内容;也像你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孝顺的人,却没真实的陪过父母,即使只是在做饭的时间陪陪她,在他理发的时候陪陪他给他点建议。
所以,当你接受自己和周边的环境及现状时,你可以接受非常多的不完美,也可以欣赏每一个友善、美丽、收获的瞬间,内心开始变得逐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