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人很容易,而评论自己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总有些情绪夹杂其中,干扰你的判断,有时甚至会让你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眼睛过滤掉杂质、激赏和偏见,然后审视自己,你会看到怎样的自己?完美无缺和不配为人之间的梯度,总有一个是属于你的。
多数人都不会完美无缺,比如我,这个有着懒惰、情绪化坏毛病的人。我的情绪化很明显,差不多成了我以及周围人的共识。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绪好像在现代社会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大家都很想做喜怒不形于色、把想法埋藏在心底的人,这样会显得从容淡然、成熟干练。而我就是一个幼稚的人,虽然愤怒于我而言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但是对于美好的事物、令人欣喜快乐或令人难过的事物我就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了。
记得有一次和班主任恰巧相逢,谈起了上周末的经历,我神采飞扬地对活动的策划者大加褒扬,恨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我描述完后发现班主任只是淡淡一笑,突觉气氛尴尬,不了解情况或者不想去了解情况的人不能理解我心里的敬佩之情,他们的淡漠与我的热情对比好不鲜明,我不禁对刚才激动的语气后悔不迭。
还有一次和朋友一起走着,看到有一只小鸟形的风筝翱翔在蓝天,初看以为真的是不知名的小鸟在头顶盘旋,心下一喜,和朋友开怀大笑。笑完发现身边的一位老师静默不语,我心里暗惊,这位老师之前就批评过我情绪化倾向重,现在看我这样喜形于色,该不会在心里默叹:“这孩子还嫩着呢。”
情绪化果真会给人以不成熟的感觉。
我曾感慨古人遭遇而落泪,曾流连书本而流泪,曾为内心受到身边人的某些言语而伤心,曾为大江大河而欣喜,也会为某诗某词某文而拍案叫绝,快乐和悲伤都太轻易了,我的心就像一片羽毛,或升或降,只因一阵轻微的风。大概这就是于老师提到的阈值低吧。
所以几乎所有的名人伟业都巧妙地避开了情绪化这个词。之前我把这个特征认为是率性真挚的表现,可是我现在越来越欣赏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了,那是一种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成熟,是波澜不惊的生活态度。记得《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传》时提到过,叶先生的情感总是含蓄深沉的,这不仅和她从小受的教育有关,也和她的阅历、知识储备有关。和叶先生相比,自觉这种轻易的、激烈的感情太浅薄了,用情多而不深。
一个人如何快速成长?有人认为是阅历,有人认为是惨痛的教训。这些我均不否认,不过我认为,肩膀上的责任也能让人很快成长。
今天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不是因为今天天津最高温40度,奠定了我们对它“真-火炉城市”的称号,而是就在今天,鄙人正式成为了国学社的接班人,从一位小部长一跃而成为社长,带领四个部门壮大国学社,发扬国学精神。国学社属于学校一个比较没落的社团,一学年都几乎没有一次大型活动,可是其中不乏热爱国学之辈,能当选为社长还要多亏我痴长了学弟学妹们一岁。
想做得太多太多,而变数也太多太多。我自觉我的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沉。情绪高涨时,心里总像开满了鲜花一样,阳光、温暖又甜蜜;低沉时就会萎靡不振,想尽一切办法一个人在宿舍卧一天,逃避与外界的任何接触。好在我情绪高涨占主流,不然敏感如我,会被黑暗吞噬得尸骨无存。下学期又恰逢爱我陪伴我的人去当兵,他总是在我情绪低沉时给我温情的照拂,不知道没有了他的陪伴和支持,我能否逃离情绪低沉期的魔咒。
都是未知数。
现在已知的是,我肩上扛着很重的责任,如何带领国学社走向更好的未来,如何向同学传播国学。我不想也不能再做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迎接最好的明天。国学社接班人是成熟稳重、处变不惊的,不能是一个小孩子来掌权,但愿我可以,控制情绪。不仅仅为了国学社,也为了未来的自己。
最后想以叶先生的一句诗作结: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这也是我对国学社的愿望。
晚安,希望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