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断想

戒尺,第一次听说还是在中学时,读到的语文课本上。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的私塾先生时,提到了它:“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从来没有见到过戒尺真实的样子,不过经常想到小学老师那个直接从柳树上折下来的枝条。

终究不能明白,翻开字典,看到了解释:“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我明白了,原来不是随便的一支藤条,还得是专用的木板。我也知道了,我应当是再也看不到他了。“旧时”的东西怎么能出现在新时代呢!

一把尺子,两个面。一面,面向学生,戒止的是学生的行;另一面,对着老师,提醒着老师的心!

上学贪玩,但总是不敢肆无忌惮,害怕先生手中的那把戒尺,不知道收敛,留给手心的,一定会是火辣辣的疼。

那把尺子,树起了少年对规矩的敬畏!

“教不严、师之惰”,先生总是要惩戒学生的,动用戒尺,手心手背中手心永远是第一选择。手心肥厚,虽疼而不伤害,“疼,又不能伤害”,那是长辈对后代宽厚仁慈的关爱;打了手背,疼痛更甚,伤害更烈,那是冷酷的体罚。

那把尺子,警示先生对少年的仁德!

一把戒尺,“戒”止行为,树立“尺”度!左右两边,串起了一种传承。

而今,人还在,戒尺不见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