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和杨少华,不同的人生,同样圆满!

前段时间,相声界名家杨少华去世,享年94岁高龄。

本来没啥,但因去世当天还被小儿子杨议推着轮椅去参加了一个饭店的开业剪彩,加上当地当天35°高温,天气闷热,有网友流出老爷子当天状态已经不太理想,这让小儿子被众人唾骂的同时,也唏嘘老爷子操劳的一生。

我看到很多人拿刚刚去世的蔡澜先生作对比,觉得蔡先生的一生真的是潇洒走一回,而杨老爷子太苦,不仅一生操劳四个儿子,临走前还一直被小儿子消费,太可怜了。

不过我倒是觉得,蔡先生和杨老先生尽管是不同的人生活法,但他俩都喜欢折腾,只不过折腾的方式不同,但最终却也获得了同样的圆满。

01

杨少华是1931年出生的,北京人。比我外公外婆还小。

要知道那个年代,每个月的工资是几十块,到后来涨到100块,后来是1000块。

我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的,听他们经常说起这个月的米粮又很紧张之类的,所以很多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很难想象那个看着路边油墩子只能咽口水,经常吃不饱饭的日子。

再加上杨少华从小没有父亲,他母亲也很早就去世了,父母在好歹自己的孩子能养活,没有父母的童年,生活更加艰难。

12岁在亲戚介绍下去了一家鞋店当学徒。

这家鞋店隔壁,就是当年北京著名的启明茶社,很多相声大腕轮流在这里说相声。

杨少华学徒没当好,却时常跑去隔壁茶社偷听人家讲相声,工作干不好,师傅自然不高兴就把他辞退了。

离开鞋店后,杨少华就去了隔壁茶楼打杂,顺便跟着几位相声演员学起了相声,这算是一只脚踏进了相声界大门。这是杨少华接触相声的第一次机会。

不过,当时的相声界想要学徒出来赚钱,就得拜师,现在叫“背书”,就是你的师傅给你证明,一个新人才有人去看他相声。但拜师还得请客拜师宴。

那个时候杨少华光靠打杂,能糊口饭吃已经不错了,要花大钱办大宴,真的拿不出来,就这样他只能暂时把相声梦想搁一边了。

后来杨少华只能辗转天津进了轧钢一厂,当了一名钳工。

期间兜兜转转,为了能讲上相声,到四处奔波处讨赏,也是吃尽苦头,有时候连饭都吃不到。

后来,杨少华组建了家庭,再后来有了四个儿子,在还没有“儿子就是建设银行”这个观念的年代,总得让孩子先吃饱饭吧。

这段时期也很苦,基本是把别人逗乐了,别人给个饭钱,勉强糊口,能养活四个孩子。

苦日子一直到1989年,也就是杨少华58岁那会儿才出现了转机。由于一直接私活儿,杨少华在天津曲艺团的铁饭碗丢了,却因祸得福,去了北京,认识了相声大师侯宝林,还正式拜师成功。

侯宝林给这位弟子介绍了赵伟洲,也就是后来重要的搭档,俩人创作的《枯木逢春》一经推出就火了。赵伟洲自带喜感,杨少华调皮捣蛋,就这样俩人后续又共同合作了《危言耸听》《最佳顾客》《文坛赝品》等段子。

自此,杨少华的好日子总算来了。

只是后来业内人士爆料,杨少华后来想捧红小儿子杨议不再和赵伟洲合作了。而杨议后来也成为和父亲杨少华形影不离的搭档。

据业界人士称,杨老离世当天参加的这个剪彩活动,还真不是为了钱,是熟人介绍,出于情面没考虑自己身体情况就去了。

不过这么大热天,又是94岁高龄,也是由于小儿子带出去诸多原因当天离世,这小儿子恐怕要被诟病“不孝子”一段时间了。

02

蔡澜的人生,不用多介绍了,网上全有,美食人生,无儿无女,妻子离世后,晚年潇洒住进全海景大套房养老,雇佣8个保姆照顾自己,过去收藏的古董家具全部送人,只留下存了几十年的普洱茶,每天慢慢品。

很多人说杨少华的一生为四个儿子折腾,太苦了。而蔡澜的一生吃吃喝喝,太潇洒。做人应该学蔡澜。

其实人生怎么活,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

日子想过成什么样,杨少华选择儿孙满堂,为子女奔波一生。这个我很理解。

要知道我外公外婆那个年代的人,一辈子生了五个孩子,最早年吃不饱饭的时候,大女儿还不幸过世,后来生了最后一个小儿子就特别宝贝。

确实他们一辈子就是为子女操劳,就喜欢买菜、烧饭,招呼亲戚来家做客,为子女前途奔波。

外公外婆晚年80多岁的时候,我母亲也就是他们女儿还多次呵斥,说年纪这么大了,就不要再折腾了,干嘛老喜欢让人家来家里,还要烧饭给他们吃。

外婆是不听的,一辈子就喜欢儿孙围绕,灶台烟火,忙前忙后的日子,哪怕后来腿都走不动了,依然要指挥外公忙着忙那。

不让他们忙,就跟你脸红脖子粗的。

所以,杨少华这一生也是他自己喜欢的这种模式,这也是很多疗愈博主说的“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啊!这怎么就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呢。

而蔡先生则选择另一种人生,这并不代表他不会遇见困难,没有吃过苦。

其实蔡澜先生生前在一些采访节目中也提到过:“人怎么可能没有痛苦?但我不讲出来。”他经常比喻,自己将痛苦锁进保险箱,一脚踢入大海,跟身边人也不分享。”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是蔡先生很早就已通透,他选择有苦不说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之前去广州的时候,特地去了“蔡澜点心店”,招牌点心“酥皮山楂叉烧包”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叉烧包,没有之一。

当时点了一桌菜,结账的时候才100出头,还是在过年的时候。

这正是蔡先生一直强调的他一生开美食店的宗旨:“平、靓、正”。“平”是价格合理,“靓”是出品雅观,“正”是最重要的好吃。确实这一桌菜,全部做到了。

当然也不用说他不喜欢钱,他曾经也爱古董家具,收藏字画、包括艺术品,这些花的钱绝对不少。

只是晚年对财富这块已经体验的够够的了,已经圆满了,所以选择断舍离,这些身外之物全部送人。

当然这也是他的选择而已。

从本质上来说,杨老和蔡先生一生都在折腾,杨老年轻时折腾相声,后来为四个孩子折腾,蔡先生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折腾,跨界不同领域,做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主持人、商人……。

不同的折腾,最终都完整体验了一生,落幕圆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