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总喜欢“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似乎都有未卜先知的预见,所以一个孩子长到三岁的时候,就有了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重任,因为人们总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三岁的孩子当然是听不懂这话的,我想要是这三岁的孩子能听懂,不知道他会不会同意这种预见,也许他会说,去你的三岁看老吧,我还小呢,哈哈。以后的事我还没想呢,你们着的哪门子急。
父母只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永远不能低达孩子的未来,孩子才是未来的真正实践者,一切的老生常谈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先来举几个例子,如果三岁看到老,那么三岁才会牙牙学语,智力发育也迟缓的爱因斯坦肯定听到这句话会躲在相对论里呵呵了;自小聪明绝顶的方仲永肯定也是要跳起脚来骂娘的,三岁看到大,那我怎么回事,为什变成了“泯然众人矣”;还有就是是三国里的那个在诸葛谨后面加“之驴”的那个从小勤奋学习,聪明过人的诸葛恪也是会哭死在这三岁看老这句古话里。尽管如此,古人还是给自己留了个台阶,所以又有了另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哈哈,算是为自己挽回了点面子。
在这里不是故意挑古人的理,是想说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争一时之短长,要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培养。
所以呢,孩子的教育学习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些所谓的一时名言,向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三岁看到老”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都是从小看到老的思想的折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家长竟然都趋之若鹜,也许这还真是古人的思想的遗产。
就因为这句话,埋掉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本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自由疯长年龄,都被逼着各种的学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让孩子们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疲劳教育。
所以还未正式读书就已经开始厌学,开始讨厌学校,讨厌老师,讨厌教育。而家长呢,又过分的在乎这孩子的成绩,这样,从小就在父子,师生之间埋下了一颗对立的种子,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家庭教育矛盾,学校教育矛盾,才有这么多的人间悲剧上演。
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杀死老师;孩子离家出走,孩子杀死父母,父母打死孩子,真是活化出一出出的人间活剧。
中国的教育体制固然有它很大的问题,比如高考,一锤定音,但是目前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人口多,不能做到教育平等,人人都上名牌大学的需求,就只能是能者居之,所以这就造就了家长老师孩子的纠结与痛苦。
很多家长老师经常训斥孩子:“你考不上好的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好的高中么就考不上好的大学,没有好的大学就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这辈子就彻底完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细思极恐啊,一个小学生如果不努力学习,那么他的一生似乎就会毁于一旦,要为他的未来买单,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三岁看到大”的化妆版,形式不同,内容却有惊人的契合。
古人又说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看得够长远,所以才更需要孩子今日的努力,但是学习不是人人都能拿冠军啊,既然不能人人冠军,那么总有在路边鼓掌的人,那么这些路边鼓掌的人就都是真正的loser吗,未必。不信,请看,我们不往远了找,就说当今活跃在公众视野的成功者吧,新东方的俞洪敏,三次高考,两次落榜,也没能阻止他成为当今教父;马云,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而且长相还输在别人的起跑线上,但是也没能阻挡他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永好,大专毕业,但是最后也没能阻挡他创建希望集团,成为饲料大王。也许有人要说,那都是名人,我们是普通人,其实他们成名之前不也是一个人名吗,所以。孩子的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希望,别把“三岁看到老”当成座右铭,那么我们就能心境平和,内心笃定的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人,哪怕是个普通人,也算得是成功的教育。
当年社会变化太快,只有不断追求进步,紧跟时代的人才能顺应时代,做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