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能够持续做下去才能够把另一半做成。
很多时候开始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却往往坚持不到最后,所以年初的时候我们立下了那么多flag,信誓旦旦的买了很多工具,买了很多的器材,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健身还是没有让我们获得完美的体型,我们的减肥还是没有减掉我们的肉肉,我们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第1课,我们的阅读也只是停留在第1页呢。
这是你大脑的本能。
一、大脑是用来偷懒的
小帅老师在课程当中说,大脑的设计不是用来思考的,是用来偷懒的,比如说人们不想洗衣服,所以有了洗衣机;人们嫌走路太慢,所以有了各种交通工具。
我们手机上的各种APP,哪怕是复杂一点点,我们都不愿意点开去使用,甚至我为了不用手去打字,用了讯飞语记。
是因为懒,所以有了各种各样的神器,我还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父母为了哄孩子,买了一双假手抱孩子。
所有的工具都是让我们更懒,而且越用越懒来降低获取成本。大脑讨厌复杂的东西,在没有开发和训练之前,他一直都是按照原来的习惯自动导航的。按照习惯做事,所以我们每天其实都在训练偷懒。
比如你上班最常走的那条路,听着歌不加思索的都可以走到公司。回家开门,放手机挂包的过程,像是个机器人一样,完全没有意识。老公吵架的时候怎么样开始怎么样吵,最后以什么方式结尾,几乎都像轮回一样一遍一遍的重复上演。
如果大脑没有执行好习惯,就必定在执行坏习惯。好习惯和坏习惯同时存在在我们的大脑中,只是我们平时做的那个,做起来更容易。
那如果只是靠着本能去做事,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想做成一件事情持续的做下去,我们需要给大脑编程,让他逐步的去养成一个好习惯。
二、好习惯策略
小帅老师在课程中给到了我们4个策略。
策略1,基于行为。
给自己一个承诺,列一个清单想,一......就.....
比如:
一上床就关手机,一开电脑就写500字,一开手机就看待办清单,一下楼就唱歌。
策略2,基于习惯,而且在原来的习惯之上。
最简单的就是一日三餐、早晨起来和晚上睡觉,这些司空见惯的习惯上都可以再绑定一个东西。
吃完早饭就吃芝麻丸,起床就静心,一洗脸就拍脸。
策略3 基于地点.
比较好理解,例如一做公交车就听UP子木读书会,一打车就听冥想音乐
策略4 基于时间。
这个最好不超过3个,比如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晚上10点朋友圈发今天读书感悟......
如果清单被安排的满满的没有弹性,会窒息,完不成也会有挫败感。
最后,有效努力还需要系统的积累,包括量化目标和积累。看完一本书的标准是什么?你背过了多少句子?记录是积累的标准,可以用各种工具记录自己努力的结果。
无论你在做什么,要知道努力过后留下了什么。